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部分 雀形目鸟类及其系统发育研究现状 | 第11-19页 |
1 雀形目概述 | 第11-12页 |
·雀形目鸟类的形态及生态特征 | 第11-12页 |
·雀形目鸟类的高阶元分类学现状 | 第12页 |
2 分子系统学方法 | 第12-16页 |
·分子系统学概述 | 第12-13页 |
·分子系统学研究方法 | 第13-16页 |
·蛋白质电泳 | 第13页 |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多态性 | 第13-14页 |
·扩增片断长度多态性 | 第14页 |
·随机扩增多态性 DNA | 第14-15页 |
·核酸序列分析技术 | 第15-16页 |
·鸟类线粒体 DNA的特点 | 第15-16页 |
·鸟类分子系统学中常用的mtDNA分子标记 | 第16页 |
3 雀形目鸟类的系统发育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4 本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 第18-19页 |
第二部分 实验方法 | 第19-27页 |
1 实验仪器、试剂 | 第19-20页 |
·实验仪器 | 第19页 |
·实验试剂 | 第19-20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0-22页 |
·总 DNA的提取 | 第20页 |
·总 DNA的检测 | 第20-21页 |
·目的基因片段的扩增和检测 | 第21-22页 |
·扩增引物 | 第21页 |
·PCR反应体系组成及扩增程序 | 第21页 |
·扩增产物的检测 | 第21页 |
·PCR产物的纯化及序列的测定 | 第21-22页 |
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22-27页 |
·序列编辑、校对及序比对 | 第22-23页 |
·序列组成分析 | 第23页 |
·数据组系统发育信号 | 第23-24页 |
·碱基替换饱和分析 | 第23-24页 |
·PTP检验 | 第24页 |
·数据集之间的可联合性分析 | 第24页 |
·统发生树的构建 | 第24-27页 |
·距离法建树 | 第25页 |
·极大似然法建树 | 第25页 |
·最大简约法建树 | 第25页 |
·贝叶斯系统发育推论法建树 | 第25-27页 |
第三部分 雀形目15种鸟类 CoI与 Cyt b基因序列的比较 | 第27-38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7-29页 |
·材料 | 第27页 |
·方法 | 第27-29页 |
·总DNA的提取 | 第27页 |
·PCR扩增 | 第27-29页 |
·PCR扩增产物的纯化和测序 | 第29页 |
·数据处理 | 第29页 |
2 结果和分析 | 第29-36页 |
·DNA序列分析 | 第30页 |
·种内、种间遗传距离分析 | 第30-32页 |
·分子系统树的构建和分析 | 第32-36页 |
3 讨论 | 第36-38页 |
第四部分 从 Cyt b和 CoI基因序列看伯劳属部分鸟类的分类地位与系统发生关系 | 第38-4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8-41页 |
·材料 | 第38-40页 |
·方法 | 第40页 |
·总 DNA的提取 | 第40页 |
·PCR扩增及序列 | 第40页 |
·PCR扩增产物的纯化和测序 | 第40页 |
·实验数据的处理 | 第40-41页 |
2 结果 | 第41-47页 |
·所测 DNA序列 | 第41页 |
·序列分析 | 第41-43页 |
·分子系统树的重建 | 第43-47页 |
3 讨论 | 第47-49页 |
·红背伯劳、红尾伯劳与荒漠伯劳的分类地位 | 第47-48页 |
·棕背伯劳和灰背伯劳是一个物种还是两个独立的物种 | 第48页 |
·棕背伯劳黑色型的分类地位 | 第48-49页 |
总结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8页 |
附录 部分测序荧光峰图举例 | 第58-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