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闭电池舱段内锂离子电池热分析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本文的研究意义 | 第8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热分析简介 | 第10页 |
·热分析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 第11页 |
·本章小结 | 第11-12页 |
第二章 锂离子电池概论 | 第12-25页 |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简史 | 第12页 |
·与电池有关的一些基本概念 | 第12-13页 |
·锂离子电池的分类及特点 | 第13-15页 |
·锂离子电池的分类 | 第13页 |
·锂离子电池的特点 | 第13-14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14-15页 |
·锂离子电池的原理 | 第15页 |
·锂离子电池的材料 | 第15-21页 |
·正极材料 | 第15-17页 |
·负极材料 | 第17-18页 |
·非水液体电解质 | 第18-20页 |
·聚合物电解质 | 第20-21页 |
·锂离子电池性能的改进 | 第21-24页 |
·正极材料性能的改善 | 第22页 |
·负极材料性能的改善 | 第22-23页 |
·电解液性能的改善 | 第23-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锂离子电池热模型的建立 | 第25-31页 |
·导热的理论基础 | 第25-28页 |
·傅立叶定律 | 第25页 |
·导热微分方程 | 第25-27页 |
·单值性条件 | 第27-28页 |
·锂离子电池热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28-30页 |
·圆柱形锂离子电池热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28-29页 |
·方形锂离子电池热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29页 |
·边界条件的确立 | 第29-30页 |
·锂离子电池的发热机理 | 第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四章 有限元和 ANSYS介绍 | 第31-42页 |
·有限元法介绍 | 第31-32页 |
·有限元法原理简介 | 第31页 |
·有限元法的基本步骤 | 第31-32页 |
·有限元法的优点 | 第32页 |
·有限元格式的建立 | 第32-34页 |
·变分法 | 第32-33页 |
·加权余量法 | 第33-34页 |
·传热问题中的有限元法 | 第34-36页 |
·ANSYS简介 | 第36-39页 |
·ANASYS软件概述 | 第36-37页 |
·ANSYS的基本组成 | 第37-38页 |
·ANSYS功能简介 | 第38-39页 |
·ANSYS在热分析中的应用 | 第39-41页 |
·ANSYS热分析基本原理 | 第39-40页 |
·热分析单元 | 第40-41页 |
·ANSYS在热分析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五章 锂离子电池的温度场分析 | 第42-52页 |
·构造锂离子电池的有限元模型 | 第42-44页 |
·锂离子电池的实体模型 | 第42-43页 |
·锂离子电池热力学参数的确定 | 第43页 |
·锂离子电池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3-44页 |
·载荷的确定和施加 | 第44-45页 |
·初始条件的确定 | 第44页 |
·边界条件的确定 | 第44页 |
·电池内部生成热的确定 | 第44-45页 |
·载荷步数的确定 | 第45页 |
·结果分析 | 第45-49页 |
·不同放电速率对电池温度场均匀性的影响 | 第45-46页 |
·不同对流换热系数对电池温度场均匀性的影响 | 第46-47页 |
·不同放电速率对电池最高温度的影响 | 第47-48页 |
·不同对流换热系数对电池最高温度的影响 | 第48-49页 |
·计算方法的准确性验证 | 第49-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六章 密闭电池舱段内锂离子电池组温度场分析 | 第52-69页 |
·构造锂离子电池组的有限元模型 | 第52-55页 |
·方形电池组模型的建立 | 第52页 |
·圆柱形电池组模型的建立 | 第52-53页 |
·各种材料的材料特性 | 第53-54页 |
·网格划分 | 第54-55页 |
·边界条件的确定 | 第55-59页 |
·电池舱段壳体外壁与海水间的对流换热系数 | 第55-57页 |
·电池舱段与后段之间的热流密度 | 第57-59页 |
·载荷的确定和施加 | 第59-60页 |
·结果分析 | 第60-67页 |
·方形电池组的温度场 | 第60-62页 |
·圆柱形电池组的温度场 | 第62-65页 |
·两者间的比较 | 第65-67页 |
·不同航速对电池组温度场的影响 | 第67-68页 |
·改进措施 | 第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全文总结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发表论文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