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本的逻辑
内容提要 | 第1-7页 |
Abstracts | 第7-9页 |
导论 | 第9-28页 |
一、“民本”释义 | 第9-12页 |
(一) “民本”之所谓“民” | 第9-11页 |
(二) “民本”之所谓“本” | 第11-12页 |
(三) 民本与人本 | 第12页 |
二、问题的提出 | 第12-15页 |
三、学术史的回顾 | 第15-21页 |
(一) 民本思想的发展史 | 第15页 |
(二) 民本思想的内容 | 第15-17页 |
(三) 民本思想的作用 | 第17-18页 |
(四) 民本思想的属性 | 第18-20页 |
(五) 民本思想向民主的转化 | 第20-21页 |
四、学术路径及主要观点 | 第21-26页 |
(一) 学术路径 | 第21页 |
(二) 主要观点 | 第21-26页 |
五、研究方法与资料 | 第26-28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二) 资料 | 第27-28页 |
第一章 民本思想的产生与确立 | 第28-41页 |
第一节 民本思想的产生 | 第28-33页 |
一、夏的“天”观念 | 第28-30页 |
二、商的“帝”观念 | 第30-31页 |
三、西周代商与理论化民本思想的产生 | 第31-33页 |
第二节 民本思想主导地位的确立 | 第33-41页 |
一、神本向民本的过渡 | 第33-38页 |
二、民本思想的最终确立 | 第38-41页 |
第二章 民本思想发展的两条线索 | 第41-73页 |
第一节 作为价值的民本思想 | 第41-58页 |
一、源头 | 第41-52页 |
(一) 孔子 | 第42-44页 |
(二) 孟子 | 第44-49页 |
(三) 荀子 | 第49-51页 |
(四) 《吕氏春秋》 | 第51-52页 |
二、后继者 | 第52-58页 |
(一) 汉代的董仲舒 | 第52-54页 |
(二) 唐代的陆贽 | 第54-55页 |
(三) 宋代的李觏和理学家 | 第55-56页 |
(四) 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想家 | 第56-58页 |
第二节 作为工具的民本思想 | 第58-70页 |
一、先秦 | 第58-61页 |
二、汉代 | 第61-64页 |
(一) 汉初的民本思想 | 第61-63页 |
(二) 西汉后期和东汉后期的民本思想 | 第63-64页 |
三、贞观集团 | 第64-66页 |
四、明清时代 | 第66-70页 |
第三节 两条线索的交叉 | 第70-73页 |
一、两条线索的交叉 | 第70-71页 |
二、线索交叉的原因分析 | 第71-73页 |
第三章 民本思想的理论结构 | 第73-96页 |
第一节 几种有代表性的看法 | 第73-77页 |
一、金耀基的“民本思想六义说” | 第73-74页 |
二、刘泽华的“民本论九命题说” | 第74-75页 |
三、张分田和张鸿的“核心理念与基本思路说” | 第75-76页 |
四、夏勇的“民本两层含义说” | 第76-77页 |
五、其他的看法 | 第77页 |
第二节 民本思想的四要素结构 | 第77-96页 |
一、民本思想的理论前提 | 第77-79页 |
二、民本思想的三个组成部分 | 第79-96页 |
(一) 立君为民 | 第79-85页 |
(二) 政在养民 | 第85-92页 |
(三) 革命论 | 第92-96页 |
第四章 民本思想的存在原因 | 第96-112页 |
第一节 农民在国家财政中的基础性地位 | 第96-103页 |
一、“农”在国家财政中的地位 | 第96-97页 |
二、重农抑商思想 | 第97-99页 |
三、使农民与土地结合的措施 | 第99-103页 |
(一) 王田制 | 第99-101页 |
(二) 占田制 | 第101页 |
(三) 均田制 | 第101-103页 |
第二节 民众集团性的暴力反抗 | 第103-112页 |
一、中国历史上的农民战争 | 第103-108页 |
二、农民战争指导思想的变化 | 第108-112页 |
第五章 民本思想的历史作用 | 第112-131页 |
第一节 政治批判的理论武器 | 第112-119页 |
第二节 人民生活安定的重要保障 | 第119-123页 |
一、汉初的“文景之治” | 第119-120页 |
二、唐初的“贞观之治” | 第120-121页 |
三、明初的“洪武之治” | 第121-122页 |
四、清初的“康乾盛世” | 第122-123页 |
第三节 接引西方民主的本土资源 | 第123-131页 |
一、“民主”在近代中国的变种——“民权” | 第123-125页 |
二、近代中国的民权思想及其与传统民本思想的勾连 | 第125-131页 |
(一) 早期改良派 | 第125-127页 |
(二) 资产阶级改良派 | 第127-129页 |
(三) 革命派 | 第129-131页 |
第六章 民本思想的实践条件 | 第131-151页 |
第一节 圣贤在位是民本思想的实践条件 | 第131-136页 |
一、从民本理论本身看 | 第131-132页 |
二、从中国历史事实看 | 第132-136页 |
第二节 民本思想的乌托邦性格 | 第136-151页 |
一、明君难得 | 第136-140页 |
二、贤臣难得 | 第140-151页 |
(一) 相权的逐步低落与最终消灭 | 第140-141页 |
(二) 清官之凤毛麟角 | 第141-151页 |
第七章 民本思想与民主 | 第151-175页 |
第一节 中西政治思想史的不同思路及其原因 | 第151-162页 |
一、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基本思路 | 第151-156页 |
二、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基本思路 | 第156-157页 |
三、思路差异的原因分析 | 第157-162页 |
(一) 曹沛霖的观点 | 第157-158页 |
(二) 本文的补充看法 | 第158-162页 |
第二节 民本思想中的民主性因素 | 第162-175页 |
一、中国古代有没有民主的争论 | 第162-166页 |
二、民本思想中的民主性因素 | 第166-175页 |
(一) 民本思想中的民主性因素 | 第166-172页 |
(二) 未能转化为民主的原因分析 | 第172-175页 |
第八章 民本思想的现实意义 | 第175-188页 |
第一节 民本能否向民主转化的各种答案 | 第175-181页 |
第二节 民本思想现代价值的落脚处 | 第181-188页 |
一、“转化论”:一条死胡同 | 第182页 |
二、“补充物”:民本思想现代价值的落脚处 | 第182-188页 |
(一) 两个步骤 | 第183-184页 |
(二) 两个引进 | 第184-188页 |
参考文献 | 第188-199页 |
后记 | 第199-2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