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混合不确定建模的发动机怠速鲁棒控制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 ·引言 | 第12页 |
| ·怠速控制系统功能和控制质量评价标准 | 第12-13页 |
| ·怠速控制系统功能 | 第12-13页 |
| ·怠速控制质量的评价标准 | 第13页 |
| ·国内外发动机怠速控制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13-16页 |
| ·PID 控制 | 第13-14页 |
| ·模糊控制 | 第14页 |
| ·预测控制 | 第14-15页 |
| ·神经网络控制 | 第15-16页 |
| ·模糊加PID 控制 | 第16页 |
| ·发动机怠速控制策略分析 | 第16-19页 |
| ·发动机怠速控制用到的控制理论 | 第19-20页 |
| ·本文基本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 第二章 发动机数学模型和不确定性分析 | 第22-35页 |
| ·发动机模型的建立 | 第22-30页 |
| ·节气门模型 | 第22-24页 |
| ·进气歧管模型 | 第24-25页 |
| ·空气质量流量模型 | 第25-26页 |
| ·发动机工作过程模拟 | 第26页 |
| ·模型的验证与仿真 | 第26-30页 |
| ·发动机模型的不确定性分析 | 第30-33页 |
| ·不确定性的描述 | 第30页 |
| ·鲁棒控制 | 第30-31页 |
| ·不确定性分析 | 第31页 |
| ·不确定系统模型的类型 | 第31-33页 |
| ·发动机的不确定性分析 | 第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 第三章 基于H∞理论的发动机怠速控制 | 第35-49页 |
| ·H∞鲁棒控制理论 | 第35-38页 |
| ·H∞控制理论 | 第35-37页 |
| ·设计控制器的要求及求解 | 第37-38页 |
| ·H∞控制频率域整型特性 | 第38-39页 |
| ·H∞控制器的设计 | 第39-45页 |
| ·采用的发动机模型 | 第39-40页 |
| ·混合灵敏度问题的H∞控制器 | 第40-41页 |
| ·混合灵敏度问题转化为H∞标准问题 | 第41页 |
| ·权函数的选取规则 | 第41-43页 |
| ·控制器的求解 | 第43-45页 |
| ·怠速常用的PI 控制器的设计 | 第45页 |
| ·仿真分析 | 第45-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 第四章 基于结构奇异值μ理论的发动机怠速控制 | 第49-64页 |
| ·结构奇异值μ理论 | 第49-51页 |
| ·结构奇异值及其优点 | 第49-50页 |
| ·结构奇异值μ的定义 | 第50-51页 |
| ·结构奇异值μ分析 | 第51-53页 |
| ·鲁棒稳定性定理 | 第51-52页 |
| ·鲁棒性能定理 | 第52-53页 |
| ·结构奇异值μ综合 | 第53-54页 |
| ·基于结构奇异值μ理论的发动机怠速控制 | 第54-63页 |
| ·三种标称系统模型求解方法比较 | 第54-57页 |
| ·D-K 迭代方法求解发动机怠速控制器 | 第57-61页 |
| ·μ综合控制器和H∞控制器的比较 | 第61-63页 |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4-66页 |
| ·本文主要内容总结 | 第64-65页 |
| ·研究展望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 致谢 | 第71-7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2-73页 |
| 上海交通大学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