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目录 | 第4-7页 |
1 引言 | 第7-16页 |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7-8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4页 |
·国内外微生物技术的发展、应用与矿场实例 | 第8-11页 |
·国内外注气技术的应用 | 第11-14页 |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4页 |
·本文所完成的主要工作 | 第14-15页 |
·主要研究成果与创新点 | 第15-16页 |
2 注微生物驱提高采收率基本理论 | 第16-26页 |
·微生物采油的定义 | 第16-17页 |
·微生物的共性 | 第16-17页 |
·采油微生物的特点 | 第17页 |
·微生物采油的原理 | 第17-19页 |
·微生物采油技术方法 | 第19-20页 |
·地面法 | 第19页 |
·油层法 | 第19-20页 |
·适合微生物采油的地层环境与菌种的选择 | 第20-22页 |
·适合微生物采油的地层条件的选择 | 第20-21页 |
·用于微生物采油的菌种的选择 | 第21-22页 |
·微生物采油的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 第22-23页 |
·微生物驱油实验研究 | 第22页 |
·微观微生物驱油实验研究 | 第22-23页 |
·油藏的筛选 | 第23页 |
·微生物采油的优点 | 第23-24页 |
·微生物采油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 第24-25页 |
·微生物采油存在的问题 | 第24页 |
·微生物采油的发展趋势 | 第24-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3 注二氧化碳提高采收率基本理论 | 第26-35页 |
·注气驱的方式 | 第26-28页 |
·混相驱替 | 第26-27页 |
·非混相驱过程 | 第27页 |
·近混相驱 | 第27-28页 |
·注气提高采收率机理及影响因素 | 第28-29页 |
·注气提高采收率机理 | 第28页 |
·二氧化碳提高采收率的机理 | 第28-29页 |
·注气影响因素 | 第29页 |
·注气(CO_2)过程可能对地层造成的伤害 | 第29-31页 |
·沥青、石蜡沉淀机理 | 第30页 |
·影响因素 | 第30-31页 |
·中国原油注二氧化碳条件分析 | 第31-34页 |
·国外注CO_2混相驱油藏条件 | 第32页 |
·中国注CO_2油藏条件 | 第32-34页 |
·注气技术发展趋势及展望 | 第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4 微生物菌种筛选及性能评价 | 第35-50页 |
·微生物菌种的筛选 | 第35页 |
·性能评价实验 | 第35-36页 |
·筛选微生物的一般原则 | 第35页 |
·性能评价实验原则 | 第35-36页 |
·实验研究内容 | 第36-48页 |
·微生物产气实验研究 | 第37-40页 |
·生物降低水表面张力的实验 | 第40-42页 |
·耐温性实验 | 第42-44页 |
·细菌耐盐性试验 | 第44页 |
·微生物处理前后原油族组成及烃分布变化 | 第44-47页 |
·微生物处理前后原油物性参数的变化(粘度与凝固点的变化) | 第47-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5 长岩心驱油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 第50-74页 |
·实验设计时注入气体及注入方式的选择 | 第50页 |
·注入气体和注入方式的选择 | 第50页 |
·CO_2-微生物复合驱提高采收率的可行性 | 第50页 |
·长岩心驱油实验 | 第50-70页 |
·实验仪器与实验流程 | 第50-51页 |
·实验样品 | 第51-53页 |
·实验条件 | 第53页 |
·实验过程 | 第53-54页 |
·计算水测渗透率 | 第54-55页 |
·水驱实验 | 第55-57页 |
·微生物驱实验 | 第57-59页 |
·气水交替实验 | 第59-64页 |
·CO_2-微生物复合驱实验 | 第64-70页 |
·三组实验对比分析 | 第70-73页 |
·水驱阶段对比分析 | 第70页 |
·三组实验采收率对比分析 | 第70-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6 结论及建议 | 第74-75页 |
·结论 | 第74页 |
·建议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附录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