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5页 |
·IMT-Advanced 与LTE-Advanced 的发展历程和技术概况 | 第16-20页 |
·IMT-Advanced 的发展历程和技术要求 | 第16-18页 |
·LTE-Advanced 的发展历程和技术要求 | 第18-20页 |
·Relay 技术简介 | 第20-23页 |
·Relay 的引入 | 第20-21页 |
·Relay 的基本概念 | 第21-22页 |
·Relay 在LTE-A 中的标准发展 | 第22-23页 |
·本文任务和课题来源 | 第23页 |
·本文内容和组织 | 第23-25页 |
第二章 LTE-Advanced 网络中Relay 的关键技术 | 第25-40页 |
·Relay 在LTE-A 协议栈中的实现方案 | 第25-27页 |
·Type I relay 的backhaul 链路设计 | 第27-31页 |
·R-PDCCH 信道复用方式设计 | 第28页 |
·R-PDCCH 信道格式设计 | 第28-31页 |
·Relay 在LTE-A 中的部署方案 | 第31-32页 |
·Type II relay 的应用场景和传输过程 | 第32-35页 |
·下行传输过程 | 第32-33页 |
·上行传输过程 | 第33-35页 |
·LTE-A 中继小区的用户接入选择 | 第35-36页 |
·网络编码与Relay 的结合应用 | 第36-39页 |
·网络编码的基本概念 | 第36页 |
·Relay 上行传输中的网络编码应用 | 第36-38页 |
·Relay 下行传输中的网络编码应用 | 第38-39页 |
·网络编码与relay 结合应用的总结 | 第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LTE-A 中继网络中Type I relay 的成本优化部署 | 第40-56页 |
·引言 | 第40页 |
·相关工作 | 第40-41页 |
·系统模型 | 第41-45页 |
·中继系统基础架构 | 第41-43页 |
·传播模型 | 第43页 |
·Backhaul 子帧配置 | 第43-44页 |
·干扰模型 | 第44-45页 |
·Relay 的成本有效部署模型 | 第45-48页 |
·LTE-A 中继网络等性能曲线分析 | 第45-46页 |
·Relay 的静态成本有效模型 | 第46-47页 |
·Relay 阶段性成本有效部署的折中分析 | 第47-48页 |
·仿真结果与讨论 | 第48-54页 |
·仿真设置和参数 | 第48-49页 |
·Relay 部署的等性能曲线结果 | 第49-50页 |
·成本效率ηvs.backhaul 链路距离d | 第50-52页 |
·成本效率ηvs.单位成本比r | 第52-53页 |
·Relay 阶段性部署的折中增益 | 第53-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四章 LTE-A 中继系统 R-PDCCH 信道复用设计 | 第56-73页 |
·引言 | 第56-58页 |
·R-PDCCH 物理层处理流程 | 第58-61页 |
·信道编码 | 第58-59页 |
·预编码 | 第59-60页 |
·信道模型 | 第60页 |
·盲检 | 第60-61页 |
·TDM+FDM 方式与FDM 方式的性能比较分析 | 第61-67页 |
·信道复用灵活性 | 第62-63页 |
·参考信号设计对误码率的影响 | 第63-65页 |
·资源消耗度 | 第65页 |
·4*2MIMO 配置增益 | 第65-67页 |
·性能对比结论 | 第67页 |
·新的R-PDCCH 设计方案:Hybrid FDM/TDM 方式 | 第67-72页 |
·Hybrid FDM/TDM 方式 | 第67-70页 |
·仿真验证 | 第70-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五章 LTE-A 中继网络中基于博弈论的用户接入选择 | 第73-88页 |
·引言 | 第73-74页 |
·新用户选择机制的必要性 | 第74-77页 |
·Backhaul 链路瓶颈 | 第74-75页 |
·用户RSRP(Reference Signal Receiving Power)分布分析 | 第75-77页 |
·用户接入选择博弈 | 第77-80页 |
·分析模型 | 第77-78页 |
·博弈模型 | 第78-79页 |
·Nash 均衡的存在性 | 第79-80页 |
·一个应用实例:两用户博弈 | 第80-84页 |
·单阶段情形 | 第81-82页 |
·多阶段情形 | 第82-84页 |
·基于博弈论的用户接入选择算法 | 第84-85页 |
·仿真及结果讨论 | 第85-87页 |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六章 总结 | 第88-90页 |
·主要工作及贡献 | 第88页 |
·下一步研究工作 | 第88-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5页 |
硕士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5-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