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农林复合系统地下互作机理及管理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1页 |
1 引言 | 第11-28页 |
·国际农林复合研究现状 | 第13-24页 |
·农林复合系统种间互作 | 第13-20页 |
·农林复合系统的根系管理 | 第20-24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4-26页 |
·研究趋势与展望 | 第26-28页 |
2 研究区概况 | 第28-37页 |
·黄土区概况 | 第28-31页 |
·黄土区自然资源概况 | 第28-31页 |
·黄土区社会经济条件概况 | 第31页 |
·研究基地基本情况 | 第31-37页 |
·宁县西吉研究基地 | 第31-34页 |
·山西吉县研究基地 | 第34-37页 |
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37-45页 |
·研究内容 | 第37页 |
·林木根系构型 | 第37页 |
·根系分布特征 | 第37页 |
·根系营养空间及伸展模式 | 第37页 |
·梯田生物埂界面土壤水分变化特征 | 第37页 |
·隔坡水平沟植物篱复合系统界面土壤水分分布特征 | 第37页 |
·基于农林复合系统种间互作的管理 | 第37页 |
·研究方法 | 第37-44页 |
·根系构型 | 第37-41页 |
·根系分布 | 第41-42页 |
·土壤水分研究方法 | 第42-44页 |
·技术路线 | 第44-45页 |
4 梯田生物埂林木根系构型 | 第45-60页 |
·根系形态种类和根型分类 | 第45-47页 |
·几种生物埂林木根系构型 | 第47-59页 |
·柽柳根型 | 第47-51页 |
·杞柳根型 | 第51-53页 |
·柠条根型 | 第53-55页 |
·杨树根型 | 第55-57页 |
·山毛桃和山杏根型 | 第57-59页 |
·小结 | 第59-60页 |
5 梯田生物埂林木根系分布特征 | 第60-65页 |
·梯田生物埂林木根系分层分布 | 第60-62页 |
·柽柳根系生物量及长度分布 | 第60-61页 |
·杞柳根系生物量及长度分布 | 第61页 |
·柠条根系生物量及长度分布 | 第61-62页 |
·新疆杨根系生物量及长度分布 | 第62页 |
·梯田生物埂林木根系分布模型 | 第62-65页 |
·梯田生物埂林木根系分布函数 | 第62-63页 |
·梯田生物埂林木根系消弱系数 | 第63-65页 |
6 梯田生物埂林木根系营养空间及伸展模式 | 第65-71页 |
·营养空间的概念 | 第65-66页 |
·营养空间的测度 | 第66-67页 |
·生物埂林木根系分布范围及营养空间 | 第67-68页 |
·柽柳根系营养空间特点 | 第67-68页 |
·杞柳根系营养空间特点 | 第68页 |
·柠条根系营养空间特点 | 第68页 |
·杨树根系营养空间特点 | 第68页 |
·根系伸展模式分类 | 第68-71页 |
7 梯田生物埂界面土壤水分变化特征 | 第71-78页 |
·梯田—生物埂界面土壤水分水平变化 | 第73-75页 |
·梯田—生物埂界面土壤水分垂直变化 | 第75-78页 |
8 隔坡水平沟植物篱复合系统界面土壤水分分布特征 | 第78-87页 |
·杏(幼)粮复合系统界面土壤水分特征 | 第78-80页 |
·杏(成)粮复合系统界面土壤水分特征 | 第80-82页 |
·果(幼)粮复合系统界面土壤水分特征 | 第82-84页 |
·果(成)粮复合系统界面土壤水分特征 | 第84-85页 |
·隔坡水平沟植物篱土壤水分影响比较 | 第85-86页 |
·小结 | 第86-87页 |
9 农林复合系统管理 | 第87-96页 |
·农林复合系统种间互作的类型和机理 | 第87-90页 |
·应效原理 | 第90-91页 |
·密度效应和时间效应 | 第91页 |
·生态可塑性 | 第91-92页 |
·管理措施 | 第92-94页 |
·平茬修剪 | 第92-93页 |
·挖沟和耕作断根 | 第93页 |
·埋设根障 | 第93-94页 |
·其他管理措施 | 第94页 |
·小结 | 第94-96页 |
10 研究结果与建议 | 第96-99页 |
·研究结果 | 第96-97页 |
·建议 | 第97-98页 |
·结语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11页 |
个人简介 | 第111-112页 |
导师简介 | 第112-113页 |
致谢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