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 英文摘要 | 第9-15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41页 |
| ·激发子概述 | 第15-20页 |
| ·激发子的定义 | 第15页 |
| ·激发子分类 | 第15-19页 |
| ·激发子诱导的系统性获得抗性 | 第19-20页 |
| ·激发子在系统性获得抗性中诱导发生的早期事件 | 第20-28页 |
| ·GTP结合蛋白的激活 | 第21-22页 |
| ·离子流和Ca~(2+)信号传导 | 第22-23页 |
| ·胞外碱化和胞质酸化 | 第23页 |
| ·活性氧猝发 | 第23-24页 |
| ·蛋白质磷酸化和去磷酸化 | 第24页 |
| ·1,4,5-三磷酸肌醇和环核苷酸及NO的快速产生 | 第24-25页 |
| ·防御基因的表达 | 第25-26页 |
| ·病程相关蛋白和次生代谢物积累 | 第26-28页 |
| ·激发子诱导的系统性获得抗性中的信号转导途径 | 第28-36页 |
| ·SA信号转导 | 第28-30页 |
| ·JA信号转导 | 第30-31页 |
| ·乙烯信号转导 | 第31-33页 |
| ·抗病信号转导途径间的交叉作用 | 第33-34页 |
| ·多条信号途径经转录因子的整合 | 第34-35页 |
| ·信号组分通过蛋白质磷酸化和去磷酸化连结 | 第35-36页 |
| ·抗病防御和信号转导相关基因在抗病基因工程中应用 | 第36-38页 |
| ·干扰治病机理的策略 | 第36-37页 |
| ·利用抗病基因和过敏反应的策略 | 第37-38页 |
| ·利用信号转导途径的基因工程 | 第38页 |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38-39页 |
| ·试验设计 | 第39-41页 |
| 第二章 交链孢菌激活蛋白诱发水稻幼苗对稻瘟菌的抗性 | 第41-52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1-44页 |
| ·材料 | 第41页 |
| ·化学试剂与药品 | 第41页 |
| ·交链孢菌激活蛋白的制备与纯化 | 第41-42页 |
| ·稻瘟菌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 第42页 |
| ·水稻处理 | 第42页 |
| ·H_2O_2和O_2~-含量的测定 | 第42页 |
| ·PAL、β-1,3-葡聚糖酶、几丁质酶活性测定 | 第42-43页 |
| ·基因表达水平的检测 | 第43-4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4-48页 |
| ·交链孢菌激活蛋白对H_2O_2含量的影响 | 第44-45页 |
| ·交链孢菌激活蛋白对O_2~-含量的影响 | 第45页 |
| ·交链孢菌激活蛋白对PAL酶活性的影响 | 第45-46页 |
| ·交链孢菌激活蛋白对β-1,3-葡聚糖酶活性的影响 | 第46页 |
| ·交链孢菌激活蛋白对几丁质酶活性的影响 | 第46-47页 |
| ·交链孢菌激活蛋白对水稻幼苗抗稻瘟病的影响 | 第47页 |
| ·交链孢菌激活蛋白对抗病信号转导途径关键组分转录水平的影响 | 第47-48页 |
| ·讨论 | 第48-51页 |
| ·交链孢菌激活蛋白对水稻幼苗活性氧含量的影响 | 第48-49页 |
| ·交链孢菌激活蛋白对水稻幼苗抗病防御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第49页 |
| ·交链孢菌激活蛋白对水稻抗病信号转导途径相关组分转录水平的影响 | 第49-51页 |
| 小结 | 第51-52页 |
| 章三章 交链孢菌激活蛋白激发的水稻差异表达基因 | 第52-71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2-55页 |
| ·材料 | 第52页 |
| ·主要试剂和药品 | 第52页 |
| ·交链孢菌激活蛋白的制备与纯化 | 第52-53页 |
| ·蛋白激发子处理水稻叶片 | 第53页 |
| ·总RNA的提取 | 第53页 |
| ·水稻cDNA文库的构建和cDNA芯片分析 | 第53页 |
| ·序列分析 | 第53页 |
| ·半定量RT-PCR分析 | 第53-54页 |
| ·Northern印迹杂交 | 第54-5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5-66页 |
| ·cDNA芯片鉴定交链孢菌激活蛋白激发的水稻差异表达基因 | 第55-56页 |
| ·差异表达基因的鉴定与功能分类 | 第56-63页 |
| ·10个信号转导和防御相关基因的序列分析 | 第63-64页 |
| ·10个信号转导和防御相关基因的半定量RT-PCR分析 | 第64-66页 |
| ·差异表达基因OsAiDG3和OsAiDG4基因的Northern杂交分析 | 第66页 |
| ·讨论 | 第66-70页 |
| ·cDNA芯片鉴定交链孢菌激活蛋白激发的水稻差异表达基因 | 第66-67页 |
| ·抗病防御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 | 第67-68页 |
| ·半定量PCR和Northern杂交验证cDNA芯片结果 | 第68-70页 |
| 小结 | 第70-71页 |
| 第四章 差异表达基因OsAiDG3和OsAiDG4的克隆与原核表达 | 第71-88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71-75页 |
| ·材料与培养 | 第72页 |
| ·化学试剂与药品 | 第72页 |
| ·总RNA提取和cDNA合成 | 第72页 |
| ·全长基因的获得 | 第72-73页 |
| ·目的基因的原核表达 | 第73-74页 |
| ·表达蛋白的SDS-PAGE检测 | 第74-7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75-85页 |
| ·OsAiDG3和OsAiDG4基因全长cDNA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 第75-82页 |
| ·pGEX-6P-1-OsAiDG3和pGEX-6P-1-OsAiDG4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82-83页 |
| ·OsAiDG3蛋白的表达 | 第83-84页 |
| ·OsAiDG4蛋白的表达 | 第84-85页 |
| ·讨论 | 第85-87页 |
| ·OsAiDG3和OsAiDG4的序列分析 | 第85-86页 |
| ·OsAiDG3和OsAiDG4的表达 | 第86-87页 |
| 小结 | 第87-88页 |
| 第五章 差异表达基因OsAiDG3和OsAiDG4在抗病性中的作用 | 第88-103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88-92页 |
| ·材料 | 第88页 |
| ·化学试剂与药品 | 第88-89页 |
| ·培养基成分 | 第89页 |
| ·植物总RNA提取和Northern杂交 | 第89页 |
| ·目的基因的获得 | 第89页 |
| ·植物表达载体pBI121-OsAiDG3和pBI121-OsAiDG4的构建 | 第89-90页 |
| ·农杆菌介导OsAiDG3和OsAiDG4基因对烟草的转化 | 第90-91页 |
| ·转基因植株的检测 | 第91-9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92-98页 |
| ·OsAiDG3和OsAiDG4基因在抗病性不同的水稻品种中的表达 | 第92页 |
| ·pBI121-OsAiDG3和pBI121-OsAiDG4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92-94页 |
| ·转基因植株的筛选 | 第94-96页 |
| ·Northern点杂交分析转基因的表达 | 第96-97页 |
| ·转基因植株中CHI基因的表达 | 第97页 |
| ·转基因植株抗TMV测定 | 第97-98页 |
| ·讨论 | 第98-102页 |
| ·差异表达基因OsAiDG3和OsAiDG4基因在不同抗性水稻品种中的表达 | 第98-100页 |
| ·转OsAiDG3和OsAiDG4基因的烟草植株抗病性分析 | 第100-102页 |
| 小结 | 第102-103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103-10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4-121页 |
| 致谢 | 第121-122页 |
| 作者简历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