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前言 | 第10-13页 |
一、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1页 |
三、主要实物工作量 | 第11-13页 |
第一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 第13-27页 |
第一节 西藏石炭-二叠系的研究历史 | 第13页 |
第二节 石炭纪和二叠纪的古生物地层区系划分 | 第13-15页 |
第三节 西藏石炭纪和二叠纪的地层和古生物特色 | 第15-16页 |
第四节 冈瓦纳-特提斯过渡相区的石炭-二叠系研究意义 | 第16-20页 |
第五节 存在的问题 | 第20-23页 |
第六节 主要研究剖面和工作重点介绍 | 第23-27页 |
第二章 拉萨地区旁多群形成环境与时代的研究 | 第27-40页 |
第一节 拉萨地区石炭-二叠系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27-29页 |
第二节 旁多群地层层序的完善 | 第29-30页 |
第三节 旁多群的沉积构造、岩石学特征及其成因解释 | 第30-35页 |
第四节 坠石在旁多群中的发现及意义 | 第35-37页 |
第五节 生物地层和地层年代 | 第37-38页 |
第六节 旁多群的划分和对比 | 第38-40页 |
第三章 申扎地区石炭系和二叠系的研究及其意义 | 第40-70页 |
第一节 申扎地区石炭-二叠系的地层划分 | 第40-45页 |
第二节 沉积特征和环境解释 | 第45-46页 |
第三节 古生物及地层时代的研究现状及争论焦点 | 第46-48页 |
第四节 永珠组下部的混生微古植物群 | 第48-50页 |
第五节 腕足类和牙形石时代意见的分歧 | 第50-64页 |
第六节 德日昂玛-下拉剖面的研究意义 | 第64-66页 |
第七节 扎杠-木纠错剖面中上二叠统的地层和古生物研究 | 第66-70页 |
第四章 夏岗江混生植物群及其地层时代新解 | 第70-83页 |
第一节 研究历史及现状 | 第70-71页 |
第二节 坚扎弄组和敌布错组的孢粉学研究 | 第71-74页 |
第三节 敌布错组下伏地层中三叠纪牙形石的发现 | 第74-83页 |
第五章 狮泉河地区中、上二叠统牙形石的发现 | 第83-87页 |
第一节 羊尾山剖面那子夺波组顶部的牙形石动物群 | 第83-84页 |
第二节 左左地区羊尾山组和左左组的牙形石动物群 | 第84-87页 |
第六章 羌南-保山地层区石炭-二叠系的研究 | 第87-96页 |
第一节 概述 | 第87页 |
第二节 羌南地层小区的石炭-二叠系地层序列 | 第87-91页 |
第三节 保山地层小区的石炭-二叠系地层序列 | 第91-93页 |
第四节 Rabeignathus 牙形石动物群发现的意义 | 第93-95页 |
第五节 丁家寨组时代下限的新认识 | 第95-96页 |
第七章 石炭-二叠纪古生物群和沉积体系时空演化规律、成因及其意义的探讨 | 第96-109页 |
第一节 古生物群时空演化规律 | 第96-99页 |
第二节 沉积体系时空演化规律 | 第99-100页 |
第三节 沉积体系和古生物群演化规律的成因 | 第100-103页 |
第四节 地层古生物学和构造学意义 | 第103-109页 |
第八章 青藏高原三叠系时空格架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 第109-118页 |
第一节 西藏三叠系研究的新进展 | 第109-111页 |
第二节 夏岗江植物群时代修订和江让组发现的意义 | 第111-113页 |
第三节 三叠系的时空格架及其演化过程 | 第113-115页 |
第四节 西藏三叠系研究的地质意义 | 第115-118页 |
结束语 | 第118-120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20-132页 |
附录:实测剖面描述 | 第132-148页 |
图版说明 | 第148-161页 |
图版 | 第161-1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