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的机卡分离式条件接收方案的设计与实现
第一章 引言 | 第1-10页 |
·研究背景 | 第6-8页 |
·数字电视技术 | 第6-7页 |
·条件接收系统的发展过程 | 第7页 |
·条件接收系统应用 | 第7-8页 |
·数字条件接收系统发展前景 | 第8页 |
·研究内容和目的 | 第8页 |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8-10页 |
第二章 条件接收系统的相关标准和规范 | 第10-18页 |
·MPEG-2 标准对条件接收的支持 | 第10-15页 |
·MPEG-2 传输流产生和结构 | 第10-12页 |
·MPEG-2 的节目专用信息 | 第12-14页 |
·MPEG-2 传输流中的节目参考时钟 | 第14-15页 |
·DVB 标准对条件接收的支持 | 第15-17页 |
·DVB 标准简介 | 第15-16页 |
·DVB 标准的服务信息表 | 第16-17页 |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第三章 条件接收系统原理分析 | 第18-33页 |
·条件接收系统的核心技术 | 第18页 |
·条件接收系统的基本原理 | 第18-20页 |
·条件接收系统的构成及相关技术 | 第20-27页 |
·加扰器及加扰方式 | 第20-22页 |
·伪随机序列生成器和控制字 | 第22-23页 |
·控制字加解密器与DES 算法 | 第23-24页 |
·业务密钥加解密器与RSA 算法 | 第24-25页 |
·相关管理系统分析 | 第25-27页 |
·条件接收系统的安全性研究 | 第27-28页 |
·当前条件接收系统的安全性分析 | 第27页 |
·控制字的防御措施 | 第27页 |
·DES 算法防御措施 | 第27-28页 |
·RSA 算法防御措施 | 第28页 |
·条件接收系统信息传输机制 | 第28-32页 |
·控制字传送机制 | 第28-30页 |
·条件接收系统相关信息表 | 第30-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四章 机卡分离条件接收方案的研究与设计 | 第33-55页 |
·现有DVB 条件接收方式 | 第33-35页 |
·同密实现方式 | 第33-34页 |
·多密实现方式 | 第34-35页 |
·串口条件接收方式介绍 | 第35-37页 |
·方案比较和论证 | 第37-38页 |
·传统条件接收实现方式的优缺点 | 第37页 |
·串口条件接收方式的优势 | 第37-38页 |
·串口条件接收方式的设计区别 | 第38-39页 |
·硬件设计区别 | 第38页 |
·软件设计区别 | 第38-39页 |
·集成成本区别 | 第39页 |
·串口条件接收模块的实现功能 | 第39-40页 |
·串口条件接收的实现原理 | 第40-43页 |
·通信相关协议 | 第40-42页 |
·串口条件接收工作原理研究 | 第42-43页 |
·串口模块的软件设计 | 第43-52页 |
·软件设计整体框图 | 第43-45页 |
·初始化模块设计 | 第45-47页 |
·PSI 监控模块设计 | 第47-48页 |
·授权信息处理模块设计 | 第48-49页 |
·人机接口应用模块设计 | 第49-52页 |
·串口通信部分的软件设计 | 第52-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串口条件接收系统测试分析 | 第55-58页 |
·授权信息处理的抗压测试 | 第55-56页 |
·人机接口应用测试 | 第56页 |
·通信初始化测试 | 第56-57页 |
·解密和授权功能测试 | 第57页 |
·设计结果 | 第57-58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附录 | 第61-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个人简历 | 第68页 |
研究成果 | 第68页 |
学术论文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