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茶叶种植区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
| 摘要 | 第1-9页 |
| 1 引言 | 第9-12页 |
| ·课题来源 | 第9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12-18页 |
|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概念 | 第12-13页 |
|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原则 | 第13-14页 |
| ·因地制宜原则 | 第13页 |
| ·针对性原则 | 第13-14页 |
| ·持续利用原则 | 第14页 |
| ·综合性与主导性相结合原则 | 第14页 |
| ·土地适宜性评价单元划分的方法 | 第14页 |
|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 ·土地评价的国外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 ·土地评价的国内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 3 研究区概况 | 第18-22页 |
| ·气候条件 | 第19-20页 |
| ·地形地貌 | 第20页 |
| ·地质概况与成土母质 | 第20-21页 |
| ·土壤条件 | 第21-22页 |
| ·水资源条件 | 第22页 |
| ·生产条件 | 第22页 |
| 4 土壤样品采集和分析 | 第22-26页 |
| ·土壤样品采集 | 第22-23页 |
| ·土壤样品分析测定项目 | 第23-24页 |
| ·项目测定结果 | 第24-26页 |
| 5 茶园土壤理化性质分析及肥力评价 | 第26-34页 |
| ·评价单元的划分 | 第26-27页 |
| ·土壤肥力评价的标准和方法 | 第27-28页 |
| ·计算各评价因子肥力系数 | 第28-30页 |
| ·对土壤理化性质进行分析 | 第30-32页 |
| ·土壤有机质 | 第30-31页 |
| ·土壤全N含量 | 第31页 |
| ·土壤全P及有效P含量 | 第31页 |
| ·土壤全K和速效K含量 | 第31页 |
|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 | 第31页 |
| ·土壤pH值 | 第31-32页 |
| ·土壤CAO,SIO2含量 | 第32页 |
| ·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 | 第32页 |
| ·计算评价单元综合肥力 | 第32-34页 |
| 6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 第34-40页 |
| ·关于评价标准体系 | 第34-35页 |
| ·评价方法及结果 | 第35-40页 |
| ·评价方法 | 第35-38页 |
| ·评价结果分析 | 第38-40页 |
| 7 土地适宜性评价 | 第40-58页 |
| ·评价指标的选择 | 第40页 |
| ·评价方法的选取 | 第40-41页 |
| ·初始评价指标的定量化 | 第41-42页 |
| ·主成分分析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 | 第42-50页 |
| ·评价指标定量化数据 | 第42-43页 |
| ·数据的标准化 | 第43-44页 |
| ·建立相关系数矩阵 | 第44-45页 |
| ·计算特征值、贡献率 | 第45页 |
| ·主成分提取 | 第45-46页 |
| ·解释主成分 | 第46页 |
| ·计算特征向量 | 第46-47页 |
| ·计算主成分得分 | 第47-49页 |
| ·计算主成分综合得分 | 第49-50页 |
| ·用系统聚类分析划分评价结果 | 第50-56页 |
| ·聚类方法的选择 | 第51-54页 |
| ·结合极限条件法对评价结果进行调整 | 第54-56页 |
| ·评价结果分析 | 第56-58页 |
| ·I等最适宜地 | 第56页 |
| ·II等适宜地 | 第56-57页 |
| ·III等一般适宜地 | 第57页 |
| ·IV等不适宜地 | 第57-58页 |
| 8 结论及讨论 | 第58-61页 |
| ·结论 | 第58-59页 |
| ·土壤肥力质量 | 第58页 |
| ·土壤环境质量 | 第58-59页 |
| ·土地适宜性评价 | 第59页 |
| ·讨论 | 第59-60页 |
| ·后续研究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 英文摘要 | 第65-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