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章 绪论 | 第1-15页 |
| ·语音编码的发展进程 | 第9-11页 |
| ·国际电信联盟公布的具体电话带宽的语音编码器 | 第11-12页 |
| ·语音编码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12-13页 |
|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13-15页 |
| 第2章 G.729标准与G.723.1标准原理分析 | 第15-46页 |
| ·G.729语音编解码器原理分析 | 第15-32页 |
| ·G.729编码器原理 | 第17-28页 |
| ·预处理 | 第17页 |
| ·线性预测的分析和量化 | 第17-21页 |
| ·感觉加权 | 第21页 |
| ·开环基音估计 | 第21-22页 |
| ·脉冲响应的计算 | 第22页 |
| ·目标信号的计算 | 第22-23页 |
| ·自适应码书搜索 | 第23-24页 |
| ·固定码书结构和搜索 | 第24-26页 |
| ·增益的量化 | 第26-28页 |
| ·存储器更新 | 第28页 |
| ·G.729解码器原理 | 第28-32页 |
| ·参量解码 | 第29-30页 |
| ·后处理 | 第30-31页 |
| ·编码器和解码器的初始化 | 第31页 |
| ·传输错误补偿 | 第31-32页 |
| ·G.723.1语音编解码器原理分析 | 第32-41页 |
| ·G.723.1编码器原理 | 第32-39页 |
| ·成帧 | 第33页 |
| ·高通滤波器 | 第33-34页 |
| ·LPC分析 | 第34页 |
| ·LSP量化器 | 第34-35页 |
| ·共振峰感知加权滤波器 | 第35页 |
| ·开环基音分析 | 第35-36页 |
| ·谐波噪声整形 | 第36-37页 |
| ·冲激响应和目标信号 | 第37页 |
| ·基音预测器 | 第37页 |
| ·激励码书搜索 | 第37-39页 |
| ·G.723.1解码器原理 | 第39-41页 |
| ·G.729标准与G.723.1标准编码方法比较 | 第41-44页 |
| ·延时的比较 | 第41-42页 |
| ·高通滤波器的比较 | 第42-43页 |
| ·加窗的比较 | 第43-44页 |
| ·增益量化的比较 | 第44页 |
| ·比较后的结论 | 第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 第3章 系统硬件设计 | 第46-57页 |
| ·系统结构与原理框图 | 第46-47页 |
| ·编解码模块 | 第47-52页 |
| ·中央处理单元(CPU)的结构 | 第48-49页 |
| ·指令集特点 | 第49-50页 |
| ·TMS320C55x的外部接口及相关设备 | 第50-52页 |
| ·模拟与数字转换模块 | 第52-54页 |
| ·AIC23B的控制接口 | 第53页 |
| ·AIC23B的寄存器配置 | 第53页 |
| ·AIC23B数字音频接口 | 第53-54页 |
| ·AIC23B和TMS320CV5509的接口设计 | 第54-55页 |
| ·外部存储器模块 | 第55-56页 |
| ·VC5509与SDRAM的接口 | 第55页 |
| ·VC5509与串行EEPROM的接口 | 第55-56页 |
| ·电源模块 | 第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 第4章 系统软件设计 | 第57-70页 |
| ·集成开发环境CCS | 第57-58页 |
| ·系统软件结构 | 第58-59页 |
| ·系统初始化 | 第59-60页 |
| ·DSP的DMA控制器设置 | 第60-61页 |
| ·语音编解码程序 | 第61-63页 |
| ·语音编码程序 | 第61-62页 |
| ·G.729的语音编码软件流程 | 第61-62页 |
| ·G.723.1的语音编码软件流程 | 第62页 |
| ·语音解码程序 | 第62-63页 |
| ·代码优化 | 第63-67页 |
| ·利用VC5509结构及编程语言上的特点进行优化 | 第64页 |
| ·算法优化 | 第64-65页 |
| ·C语言的优化 | 第65-67页 |
| ·优化后的结果 | 第67页 |
| ·代码调试和实验结果 | 第67-69页 |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 第5章 结束语 | 第70-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4-75页 |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