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英文摘要 | 第7-13页 |
图目录 | 第13-14页 |
表目录 | 第14-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43页 |
1.1 选题的背景 | 第15-17页 |
1.1.1 国际利率衍生产品交易量迅速增长 | 第15页 |
1.1.2 循序渐进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 第15-16页 |
1.1.3 国债市场不断完善 | 第16-17页 |
1.1.4 迫切需要发展中国自己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 | 第17页 |
1.2 选题的提出和选题的意义 | 第17-18页 |
1.2.1 选题的提出 | 第17-18页 |
1.2.2 选题的意义 | 第18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8-39页 |
1.3.1 对套期保值的研究 | 第18-26页 |
1.3.2 对利率市场化的研究 | 第26-30页 |
1.3.3 利率期限结构研究 | 第30-34页 |
1.3.4 对国债问题的研究 | 第34-38页 |
1.3.5 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利率衍生产品的研究 | 第38-39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39-40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9-40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40页 |
1.5 本文的基本预设和主要研究方法 | 第40-43页 |
1.5.1 基本预设主要研究方法 | 第40-41页 |
1.5.2主要研究方法 | 第41-43页 |
第二章 利率衍生产品市场发展的环境分析 | 第43-61页 |
2.1 利率衍生产品的分类 | 第43-44页 |
2.1.1 远期利率协议 | 第43页 |
2.1.2 利率期货 | 第43-44页 |
2.1.3 利率期权 | 第44页 |
2.1.4 利率互换 | 第44页 |
2.2 利率衍生产品交易趋势分析 | 第44-51页 |
2.2.1 利率衍生产品在OTC衍生品交易中的地位 | 第44-45页 |
2.2.2 远期利率协议和利率期权 | 第45-47页 |
2.2.3 国外利率互换市场交易趋势 | 第47-48页 |
2.2.4 国外利率期货交易现状分析 | 第48-51页 |
2.3 循序渐进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 第51-53页 |
2.3.1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总体思路 | 第51页 |
2.3.2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步骤 | 第51-53页 |
2.4 国债市场不断完善 | 第53-58页 |
2.4.1 国债市场的主要品种和期限结构 | 第53-54页 |
2.4.2 国债发行市场的改革 | 第54-56页 |
2.4.3 国债流通市场的改革 | 第56-58页 |
2.5 发展利率衍生产品的条件逐渐成熟 | 第58-60页 |
2.5.1 金融机构对利率风险管理工具有强烈的需求 | 第58-59页 |
2.5.2 我国开展利率期货等利率衍生产品交易的条件基本成熟 | 第59-60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三章 套期保值的理论分析 | 第61-83页 |
3.1 相关符号的界定 | 第61-62页 |
3.2 套期保值组合资产估值的原则 | 第62-64页 |
3.2.1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 | 第62-63页 |
3.2.2 套利定价模型的基本结构 | 第63页 |
3.2.3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与套利定价模型的异同 | 第63-64页 |
3.3 风险中性估值 | 第64-70页 |
3.3.1 利率风险的测度 | 第64-65页 |
3.3.2 风险中性概率 | 第65-66页 |
3.3.3 HJM风险中性概率测度的一般表达 | 第66-67页 |
3.3.4 二叉树结构下的HJM风险中性概率测度 | 第67-68页 |
3.3.5 期权定价中的风险中性假设 | 第68-70页 |
3.4 利率远期合约的估值 | 第70-71页 |
3.5 套期保值比率 | 第71-74页 |
3.5.1 转换因子加权法 | 第72页 |
3.5.2 基点价值加权法 | 第72-73页 |
3.5.3 久期法 | 第73-74页 |
3.5.4 套期保值比率的分解 | 第74页 |
3.6 利率互换套期保值 | 第74-78页 |
3.6.1 利率互换是利率风险管理的有效工具 | 第74-75页 |
3.6.2 利率互换是一系列短期远期利率合约的组合 | 第75-76页 |
3.6.3 单期利率互换的套期保值 | 第76-77页 |
3.6.4 多期利率互换的套期保值 | 第77-78页 |
3.7 基于HJM模型的套期保值 | 第78-81页 |
3.7.1 随机利率条件下远期利率的HJM模型 | 第78-79页 |
3.7.2 单因素HJM模型 | 第79-80页 |
3.7.3 双因素HJM模型 | 第80页 |
3.7.4 波动函数的构造 | 第80-81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第四章 基于凸度偏移调整的套期保值 | 第83-97页 |
4.1 基于久期的套期保值策略及其评价 | 第83-85页 |
4.1.1 基于久期的套期保值比率 | 第83页 |
4.1.2 基于久期的套期保值组合 | 第83-84页 |
4.1.3 基于久期套期保值策略的评价 | 第84-85页 |
4.2 凸度偏移的由来 | 第85-87页 |
4.2.1 利率远期和利率期货之间的价格关系 | 第85-87页 |
4.2.2 利率远期和利率期货之间的凸度偏移 | 第87页 |
4.3 凸度偏移的研究进展及不足 | 第87-90页 |
4.3.1 凸度偏移的研究进展 | 第88-89页 |
4.3.2 现有凸度偏移研究的不足 | 第89-90页 |
4.4 改进的基于凸度偏移的套期保值策略 | 第90-94页 |
4.4.1 构造套期保值组合 | 第90页 |
4.4.2 组合价值的改变量推导 | 第90-92页 |
4.4.3 凸度偏移漂移项的推导 | 第92-93页 |
4.4.4 协方差项影响 | 第93-94页 |
4.4.5 到期日影响 | 第94页 |
4.4.6 收益率曲线影响 | 第94页 |
4.5 最优套期保值比率 | 第94-9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第五章 基于CBA模型的套期保值实证研究 | 第97-119页 |
5.1 欧洲美元市场的相应特征 | 第97-99页 |
5.1.1 欧洲美元市场的主要特征 | 第97页 |
5.1.2 欧洲美元市场的利率互换合约 | 第97-98页 |
5.1.3 欧洲美元市场的利率期货合约 | 第98页 |
5.1.4 投资者判断市场是否存在套利机会 | 第98-99页 |
5.2 欧洲美元市场远期LIBOR利率过程的改进 | 第99-105页 |
5.2.1 HJM模型是否适用于欧洲美元市场的质疑 | 第99-100页 |
5.2.2 远期LIBOR利率过程的现有研究 | 第100-103页 |
5.2.3 基于BGM远期LIBOR利率过程的改进 | 第103-105页 |
5.3 敏感性分析 | 第105-112页 |
5.3.1 三个月欧洲美元期货收益率曲线的构造 | 第105-107页 |
5.3.2 LIBOR初始收益率曲线的构造 | 第107-108页 |
5.3.3 三种主要的CBA模型和输入参数 | 第108-109页 |
5.3.4 估计三个模型的CBA | 第109-112页 |
5.4 实证检验 | 第112-117页 |
5.4.1 实证分析的数据构造 | 第112-113页 |
5.4.2 实证过程及方法 | 第113-116页 |
5.4.3 实证结论 | 第116-11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7-11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9-121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19-120页 |
6.2 创新之处 | 第120页 |
6.3 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第120-121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21-131页 |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项目 | 第131-132页 |
致谢 | 第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