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9页 |
一、最密切联系原则的历史渊源 | 第9-16页 |
(一) 萨维尼与法律关系本座说 | 第9-12页 |
(二) 法律关系本座说的不足 | 第12-13页 |
(三) 最密切联系理论与法律关系本座说的关系 | 第13-16页 |
二、最密切联系原则的确立 | 第16-24页 |
(一) 美国冲突法革命提供理论支持 | 第16-20页 |
1、对传统冲突法理论的批判 | 第16-17页 |
2、新学说提供理论素养 | 第17-20页 |
(二) 最密切联系原则的司法实践来源 | 第20-22页 |
(三) 《第二次冲突法重述》标志着最密切联系原则的正式确立 | 第22-24页 |
三、最密切联系原则的合理性 | 第24-30页 |
(一) 最密切联系原则是适应涉外民事关系复杂化需要而产生的 | 第25页 |
(二) 最密切联系原则能实现法律的稳定性与变动性的对立统一 | 第25-26页 |
(三) 最密切联系原则能实现冲突规范内在价值要素的和谐统一 | 第26-28页 |
(四) 最密切联系原则能实现僵硬规则无法实现的独特功能 | 第28-30页 |
四、最密切联系的认定 | 第30-33页 |
(一) 考察联系情况的坐标 | 第30-31页 |
1、联系的比较基准 | 第30页 |
2、联系的比较对象 | 第30-31页 |
(二) 联系因素的质、量考量 | 第31-33页 |
五、最密切联系原则的缺陷及克服 | 第33-52页 |
(一) 最密切联系原则的缺陷 | 第33-34页 |
1、灵活过度 | 第33页 |
2、自由裁量权易被滥用 | 第33页 |
3、易扩大法院地法的适用范围 | 第33-34页 |
4、有些领域最密切联系原则无法触及 | 第34页 |
(二) 美国宪法条款的限制 | 第34-37页 |
(三) 大陆法系国家的特征履行 | 第37-42页 |
(四) 英美法系国家规则的回归 | 第42-44页 |
(五) 联系分析与规则分析、结果分析相结合 | 第44-47页 |
(六) 采用复式连结点进行规则推定,连结点关系多样化 | 第47-52页 |
六、最密切联系原则在中国的应用 | 第52-64页 |
(一) 我国立法上对最密切联系原则的适用概况 | 第52-53页 |
(二) 最密切联系原则在中国法律适用中的特色 | 第53-54页 |
1、适用范围广 | 第53页 |
2、规定的多层次 | 第53页 |
3、综合两大法系做法 | 第53-54页 |
(三) 我国适用最密切联系原则存在的问题 | 第54-56页 |
1、适用自由裁量权标准过于模糊 | 第54-55页 |
2、规则推定过于狭窄 | 第55-56页 |
3、例外条款过于笼统 | 第56页 |
(四) 对我国应用最密切联系原则的几点建议 | 第56-64页 |
1、明确最密切联系原则在整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 第56-57页 |
2、将最密切联系原则适度硬化,进行规则推定 | 第57-59页 |
3、明确法官运用最密切联系原则时应考虑的实体结果或相关政策、立法目的 | 第59-62页 |
4、适当明确例外条款适用范围和适用标准 | 第62-64页 |
结语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69-70页 |
后记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