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2页 |
1 引言 | 第12-41页 |
·乳酸菌的发展史 | 第12页 |
·乳杆菌的生物学特性 | 第12-13页 |
·乳杆菌的生理功能 | 第13-20页 |
·维持肠道菌群生态平衡 | 第13页 |
·阻止致病菌对肠道的入侵和定植 | 第13-14页 |
·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 第14-15页 |
·控制内毒素 | 第15页 |
·降低胆固醇调节血脂 | 第15-16页 |
·幽门螺旋杆菌(Hp)的治疗 | 第16页 |
·缓解肝硬化 | 第16页 |
·预防和抑制肿瘤发生 | 第16-17页 |
·改善过敏性变态反应 | 第17-18页 |
·提高营养利用率、促进营养吸收 | 第18页 |
·产生风味物质 | 第18-19页 |
·缓解乳糖不耐症 | 第19页 |
·改善便秘 | 第19页 |
·预防衰老 | 第19-20页 |
·抑制糖尿病发生 | 第20页 |
·乳酸菌的其它功效 | 第20页 |
·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 第20-25页 |
·B细胞与特异性体液免疫功能 | 第21-22页 |
·T细胞与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 | 第22-25页 |
·免疫佐剂 | 第25-27页 |
·抗原传递系统佐剂 | 第25-26页 |
·铝盐佐剂 | 第26页 |
·微生物来源的佐剂 | 第26-27页 |
·细胞因子佐剂 | 第27页 |
·天然来源佐剂 | 第27页 |
·化学物质 | 第27页 |
·动物微生态学及动物微生态制剂起源 | 第27-38页 |
·益生菌的发展史 | 第27-29页 |
·国外益生菌研究应用现状 | 第29页 |
·中国动物微生态制剂研究与应用状况 | 第29-30页 |
·益生菌的组成菌种 | 第30页 |
·筛选菌株需注意的原则 | 第30-33页 |
·益生菌在开发研制中存在的问题 | 第33-34页 |
·乳酸菌及益生菌制剂的研究和发展趋势 | 第34-38页 |
·立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38-40页 |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40-41页 |
2 试验一 L.casei Zhang 对病原菌的体外抑菌试验 | 第41-4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1-42页 |
·材料 | 第41页 |
·方法 | 第41-42页 |
·结果 | 第42-46页 |
·讨论 | 第46-48页 |
·小结 | 第48-49页 |
3 试验二 L.casei Zhang 体内抑菌作用及对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 | 第49-5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9-52页 |
·材料 | 第49-50页 |
·方法 | 第50-52页 |
·结果 | 第52-55页 |
·讨论 | 第55-57页 |
·小结 | 第57-58页 |
4 试验三 L.casei Zhang 对鸡肠细胞的粘附试验 | 第58-6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8-59页 |
·材料 | 第58页 |
·方法 | 第58-59页 |
·结果 | 第59-60页 |
·讨论 | 第60-61页 |
·小结 | 第61-62页 |
5 试验四 L.casei Zhang 对体液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 | 第62-7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2-65页 |
·材料 | 第62-63页 |
·试验方法 | 第63-65页 |
·结果 | 第65-67页 |
·讨论 | 第67-68页 |
·小结 | 第68-70页 |
6 试验五 L.casei Zhang 对小白鼠 T 淋巴细胞亚群影响的研究 | 第70-7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0-72页 |
·材料 | 第70-71页 |
·方法 | 第71-72页 |
·结果 | 第72-75页 |
·讨论 | 第75-77页 |
·小结 | 第77-78页 |
7 试验六 L.casei Zhang 对鸡新城疫和禽流感HI 抗体效价影响的研究 | 第78-8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9-81页 |
·材料 | 第79-80页 |
·方法 | 第80-81页 |
·结果 | 第81-83页 |
·讨论 | 第83-86页 |
·小结 | 第86-87页 |
8 试验七 L.casei Zhang 肽聚糖对鸡新城疫和禽流感疫苗免疫佐剂作用的研究 | 第87-9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7-90页 |
·材料 | 第87-88页 |
·方法 | 第88-90页 |
·结果 | 第90-92页 |
·讨论 | 第92-93页 |
·小结 | 第93-94页 |
9 试验八 L.casei Zhang DNA 对鸡新城疫和禽流感疫苗免疫佐剂作用的研究 | 第94-10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94-97页 |
·材料 | 第94-95页 |
·方法 | 第95-97页 |
·结果 | 第97-98页 |
·讨论 | 第98-99页 |
·小结 | 第99-101页 |
10 总体讨论 | 第101-104页 |
11 结论 | 第104-106页 |
1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106-107页 |
致谢 | 第107-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24页 |
附录 | 第124-125页 |
作者简介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