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13页 |
·国内外滑坡研究的现状 | 第8-10页 |
·国外滑坡研究的现状 | 第9-10页 |
·国内滑坡研究的现状 | 第10页 |
·选题依据 | 第10-11页 |
·本课题研究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1-13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1-12页 |
·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第二章 资源县西部地区的地貌地质环境 | 第13-32页 |
·资源县西部地区的地貌环境 | 第13-15页 |
·资源县西部地区的地质环境 | 第15-25页 |
·资源县的地层与岩性概况 | 第15-19页 |
·资源县西部地区的地层与岩性特征 | 第19-20页 |
·资源县西部地区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特征 | 第20-23页 |
·河口及对门山的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特征 | 第23页 |
·资源县西部地区的地质构造 | 第23-24页 |
·资源县新构造活动特征 | 第24-25页 |
·资源县西部地区的气候环境 | 第25-28页 |
·资源县西部地区的气温 | 第25-26页 |
·资源县西部地区的降水 | 第26-28页 |
·资源县西部地区的水文条件 | 第28-32页 |
·资源县西部地区的地表水 | 第28-29页 |
·资源县西部地区的地下水 | 第29-32页 |
第三章 资源县西部地区滑坡类型及其特征 | 第32-40页 |
·滑坡分类的概况 | 第32-33页 |
·资源县西部地区滑坡的类型 | 第33-35页 |
·坡-残积物滑坡 | 第33-35页 |
·岩质滑坡 | 第35页 |
·资源县西部地区滑坡时空分布特征 | 第35-37页 |
·滑坡在空间上的分布特点 | 第35-36页 |
·滑坡在时间上的分布特点 | 第36-37页 |
·典型滑坡剖面介绍 | 第37-40页 |
·河口滑坡 | 第37-38页 |
·对门山滑坡 | 第38-40页 |
第四章 资源县西部地区滑坡的形成机制 | 第40-45页 |
·内在原因 | 第40-42页 |
·强烈的构造活动导致岩体破碎 | 第40页 |
·陡峻的斜坡是滑坡产生的先决条件 | 第40-41页 |
·破碎松软的岩土是滑坡产生的物质基础 | 第41-42页 |
·外在原因 | 第42-45页 |
·大气降水是直接诱发因素 | 第42页 |
·河流侧蚀掏空坡脚,使岩体失去支撑 | 第42-43页 |
·人类工程活动破坏斜坡稳定条件 | 第43-45页 |
第五章 资源县西部地区滑坡的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 第45-57页 |
·国内外对边坡稳定性的评价方法与现状 | 第45-48页 |
·国内外对边坡稳定性的定性分析与评价方法 | 第45-46页 |
·国内外对边坡稳定性的定量分析与评价方法 | 第46-48页 |
·本文采用的方法 | 第48-57页 |
·极限平衡方法 | 第48-51页 |
·数值模拟方法 | 第51-57页 |
第六章 资源县西部地区滑坡的防治对策 | 第57-63页 |
·加强对滑坡灾害防治工作的管理 | 第57-58页 |
·实行以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方针 | 第57页 |
·加大执法监督力度,遏制人为诱发滑坡灾害的势头 | 第57页 |
·建立完善的滑坡灾害防治管理体系,实行严格的责任制 | 第57-58页 |
·加强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 | 第58页 |
·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滑坡灾害防治工作 | 第58页 |
·防治措施 | 第58-63页 |
·科学选址,至关重要 | 第58-59页 |
·搬迁避让,确保安全 | 第59-60页 |
·加强监测,防患于未然 | 第60-61页 |
·采取工程措施,消除隐患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附图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