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内科论文--现代医学内科疾病论文

糖尿病足非缺血性坏疽(筋疽)证候分布及其生物学基础研究

摘要第9-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引言第12-14页
英文缩略词表第14-15页
第一部分 糖尿病足非缺血性坏疽(筋疽)证候分布第15-34页
    1 对象与方法第15-20页
        1.1 观察对象第15页
        1.2 诊断标准第15-16页
            1.2.1 糖尿病诊断标准第15页
            1.2.2 糖尿病足诊断标准第15-16页
            1.2.3 糖尿病足非缺血性坏疽(筋疽)诊断标准第16页
            1.2.4 糖尿病足非缺血性坏疽(筋疽)证素辨证标准第16页
        1.3 分型标准第16-17页
            1.3.1 西医糖尿病足分型标准第16-17页
            1.3.2 奚氏糖尿病足分型标准第17页
        1.4 纳入标准第17-18页
        1.5 排除标准第18页
        1.6 剔除标准第18页
        1.7 研究方法第18-20页
            1.7.1 临床观察指标第18-20页
            1.7.2 数据录入第20页
        1.8 统计学方法第20页
    2 结果第20-34页
        2.1 糖尿病足非缺血性坏疽(筋疽)患者临床基本资料构成情况第20-22页
            2.1.1 年龄及性别情况第20-21页
            2.1.2 吸烟及饮酒情况第21页
            2.1.3 常见合并症分布情况第21-22页
        2.2 糖尿病足非缺血性坏疽(筋疽)患者四诊资料的临床分布第22-23页
        2.3 证候因子分析的结果第23-26页
            2.3.1 KMO检验及Bartlett球型检验结果第23-24页
            2.3.2 探索性因子分析第24-25页
            2.3.3 因子分析旋转第25-26页
        2.4 证候聚类分析的结果第26-27页
        2.5 证素辨证及中医证型分布情况第27-34页
第二部分 糖尿病足非缺血性坏疽(筋疽)生物学基础研究第34-41页
    1 对象与方法第34-36页
        1.1 观察对象第34页
            1.1.1 伦理审查第34页
            1.1.2 分组标准第34页
        1.2 纳入标准第34页
        1.3 排除标准第34页
        1.4 标本收集及指标检测第34-35页
        1.5 统计学方法第35-36页
    2 结果第36-41页
        2.1 一般情况第36页
        2.2 筋疽组与糖尿病组血液指标对比分析结果第36-37页
            2.2.1 代谢指标对比分析结果第36页
            2.2.2 炎性指标对比分析结果第36-37页
            2.2.3 生化指标对比分析结果第37页
            2.2.4 血液学指标对比分析结果第37页
        2.3 筋疽组患者不同证型间血液指标的差异性比较第37-39页
            2.3.1 不同证型间糖代谢指标对比分析结果第37-38页
            2.3.2 不同证型间炎性指标对比分析结果第38页
            2.3.3 不同证型间生化指标对比分析结果第38-39页
        2.4 筋疽组与糖尿病组风险因素回归分析第39-41页
            2.4.1 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第39页
            2.4.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第39-41页
讨论及小结第41-50页
    3 讨论第41-49页
        3.1 中医对DF的认识第41-42页
        3.2 糖尿病足非缺血性坏疽(筋疽)患者一般情况分析第42-43页
        3.3 糖尿病足非缺血性坏疽(筋疽)中医证型分析第43-45页
            3.3.1 中医对糖尿病足证型的认识第43页
            3.3.2 因子分析第43-44页
            3.3.3 因子旋转第44页
            3.3.4 聚类分析第44页
            3.3.5 证素辨证第44-45页
        3.4 筋疽患者血指标的特征性改变第45-46页
        3.5 筋疽与氧化应激反应的关系第46-48页
        3.6 筋疽不同中医证型与代谢性指标及炎性指标的关系第48-49页
    4 小结第49-50页
结论第50-51页
问题及展望第51-52页
致谢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8页
附录一:文献综述 氧化应激与糖尿病足发病关系及中药干预作用的研究进展第58-65页
    参考文献第61-65页
附录二:已发表论文第65-75页
附录三:临床信息采集表第75-82页
附录四:伦理审查意见第82-83页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及奖励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丁香降气方对混合反流性食管炎模型大鼠食管-胃动力的作用机制研究
下一篇:耳穴联合西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