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0页 |
第一节 绪论 | 第10-15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一) 美国 | 第12-13页 |
(二) 欧盟 | 第13-14页 |
(三) 英国 | 第14-15页 |
(四) 德国 | 第15页 |
(五) 中国 | 第15页 |
第二节 网络隐私权的内涵分析 | 第15-22页 |
一、隐私权的内涵 | 第15-17页 |
二、网络隐私权的内涵 | 第17-19页 |
(一) 网络隐私 | 第17-18页 |
(二) 网络隐私权 | 第18-19页 |
三、网络隐私权的特征 | 第19-20页 |
四、网络隐私权受侵害的特点 | 第20-21页 |
(一) 侵权产生的容易性 | 第20页 |
(二) 侵权手段的隐蔽性 | 第20页 |
(三) 侵权后果的严重性 | 第20-21页 |
五、有关网络隐私权侵权的构成要件 | 第21-22页 |
(一) 过错 | 第21页 |
(二) 加害行为 | 第21-22页 |
(三) 损害 | 第22页 |
(四) 因果关系 | 第22页 |
第三节 保护网络隐私权的必要性 | 第22-28页 |
一、保护网络隐私权的现实必要性 | 第22-26页 |
(一) 个人的侵权行为 | 第23页 |
(二) 商业公司的侵权行为 | 第23-24页 |
(三) 部分软硬件设备供应商的侵权行为 | 第24页 |
(四) 网络提供商的侵权行为 | 第24-25页 |
(五) 政府部门的侵权行为 | 第25-26页 |
二、保护网络隐私权的理论必要性 | 第26-28页 |
第四节 如何保护网络隐私权 | 第28-35页 |
一、保护网络隐私权以传统隐私权为权利基础 | 第28-29页 |
二、克服传统的隐私权理论对保护网络隐私的局限 | 第29-32页 |
三、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网络隐私权保护模式 | 第32-35页 |
(一) 欧盟立法模式 | 第32-33页 |
(二) 美国行业自律模式 | 第33-34页 |
(三) 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网络隐私权保护模式 | 第34-35页 |
第五节 我国网络隐私权保护的设想 | 第35-43页 |
一、我国网络隐私权保护的现状 | 第35-36页 |
二、形成现状的原因 | 第36-38页 |
三、我国网络隐私权保护的难点 | 第38-39页 |
(一) 网络隐私权和名誉权之间的法律界限模糊不清 | 第38页 |
(二) 网络侵权的间接性增大了司法的难度 | 第38-39页 |
(三) 法律适用空间难以确定 | 第39页 |
四、我国网络隐私权保护应确立的原则 | 第39-40页 |
(一) 告知原则 | 第39页 |
(二) 选择原则 | 第39-40页 |
(三) 安全原则 | 第40页 |
(四) 执行原则 | 第40页 |
五、我国网络隐私权保护的设想 | 第40-42页 |
六、我国网络隐私权保护中特别需要解决的问题 | 第42-43页 |
(一) 应结合我国国情界定隐私范围 | 第42页 |
(二) 应区别不同主体以保护其隐私范围 | 第42-43页 |
结束语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