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缩略词 | 第1-8页 |
| 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6页 |
| 1 果树转基因研究进展与前景 | 第10-13页 |
| ·果树转基因所改变的性状 | 第10-13页 |
| ·果树转基因前景 | 第13页 |
| 2 柑桔转基因研究进展 | 第13-18页 |
| ·转基因柑桔的种类 | 第14页 |
| ·柑桔转基因采用的方法 | 第14-16页 |
| ·转基因柑桔中导入的目的基因 | 第16-17页 |
| ·小结与展望 | 第17-18页 |
| 3 影响农杆菌介导的柑桔转化频率的参数 | 第18-21页 |
| ·柑桔基因转化中常用的农杆菌菌系和菌株 | 第18-19页 |
| ·感染时农杆菌的浓度及预培养和共培养的时间 | 第19页 |
| ·培养农杆菌时所使用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 第19页 |
| ·酚类化合物对转化频率的影响 | 第19-20页 |
| ·外植体因素对农杆菌转化频率的影响 | 第20-21页 |
| ·抗生素的使用对转化率的影响 | 第21页 |
| 4 转基因检测方法 | 第21-24页 |
| ·PCR法 | 第22-23页 |
| ·分子杂交检测 | 第23-24页 |
| ·外源基因侧翼序列分析 | 第24页 |
| ·外源基因表达的生化检测 | 第24页 |
| 5 研究意义和内容 | 第24-26页 |
| ·研究意义 | 第24-25页 |
|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 第二章 金柑组织培养体系的建立 | 第26-32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6-28页 |
| ·试验材料 | 第26页 |
| ·培养基组分 | 第26-27页 |
| ·不定芽和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27页 |
| ·外植体放置方式诱导不定芽再生的能力 | 第27页 |
| ·蔗糖浓度对金柑上胚轴诱导不定芽再生的能力 | 第27页 |
| ·不定芽生根的诱导 | 第27页 |
| ·炼苗、移栽 | 第27-28页 |
| 2 结果与讨论 | 第28-32页 |
| ·不同生长调节剂组合对金柑上胚轴不定芽和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28-29页 |
| ·不同外植体及放置方式对不定芽再生频率的影响 | 第29页 |
| ·蔗糖浓度对金柑上胚轴不定芽再生的影响 | 第29-31页 |
| ·不同生长调节剂对不定芽再生不定根的影响 | 第31页 |
| ·再生苗的移栽及生长情况 | 第31-32页 |
| 第三章 金柑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 第32-37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3页 |
| ·试验材料 | 第32页 |
| ·菌株和质粒 | 第32页 |
| ·培养基及无菌外植体的获得 | 第32页 |
| ·上胚轴对Kan抗性实验 | 第32-33页 |
| ·转化和再生 | 第33页 |
| ·农杆菌的培养、活化 | 第33页 |
| ·外植体的浸染、共培养与筛选 | 第33页 |
| ·抗性芽的嫁接 | 第33页 |
| 2 结果与讨论 | 第33-37页 |
| ·Kan使用浓度对金柑上胚轴不定芽再生的影响 | 第34页 |
| ·抗性芽的再生 | 第34页 |
| ·抗性芽的嫁接 | 第34-35页 |
| ·转化频率 | 第35-37页 |
| 第四章 应用多重PCR方法早期检测转基因抗性芽和植株 | 第37-49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7-41页 |
| ·材料 | 第37-38页 |
| ·植物材料 | 第37-38页 |
| ·引物 | 第38页 |
| ·其他试剂 | 第38页 |
| ·方法 | 第38-41页 |
| ·模板DNA的制备 | 第38-39页 |
| ·MPCR反应体系及程序 | 第39页 |
| ·检测抗性芽或植株NPTII基因/ACS基因MPCR体系的建立 | 第39-40页 |
| ·检测转基因芽或植株NPTII基因/ChvA基因MPCR体系的建立 | 第40-41页 |
| 2 结果与讨论 | 第41-49页 |
| ·抗性芽或植株NPTII基因/ACS基因MPCR检测体系的建立 | 第41-45页 |
| ·不同退火温度对NPTII基因/ACS基因MPCR的影响 | 第41页 |
| ·不同引物浓度组合对对NPTII基因/ACS基因MPCR的影响 | 第41-42页 |
| ·不同缓冲液浓度对NPTII基因/ACS基因MPCR的影响 | 第42页 |
| ·Mg~(2+)/dNTPs平衡浓度对NPTII基因/ACS基因MPCR的影响 | 第42-43页 |
| ·不同延伸温度对NPTII基因/ACS基因MPCR的影响 | 第43页 |
| ·不同模板使用浓度对NPTII基因/ACS基因MPCR的影响 | 第43-44页 |
| ·利用NPTII基因/ACS基因MPCR检测转基因植物 | 第44-45页 |
| ·检测抗性芽或植株NPTII基因/ChvA基因MPCR体系的建立 | 第45-49页 |
| ·不同退火温度对NPTII基因/ChvA基因MPCR的影响 | 第45页 |
| ·不同引物浓度比例组合对NPTII基因/Chva基因MPCR的影响 | 第45-46页 |
| ·不同农杆菌浓度对NPTII基因/Chva基因MPCR扩增的影响 | 第46-47页 |
| ·利用NPTII基因/ChvA基因MPCR检测转基因植物 | 第47-49页 |
| 第五章 应用T-DNA侧翼序列方法鉴定转基因植株 | 第49-62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0-52页 |
| ·材料 | 第50页 |
| ·转基因植物材料 | 第50页 |
| 1 .1.2 引物 | 第50页 |
| ·主要试剂 | 第50页 |
| ·方法 | 第50-52页 |
| ·基因组DNA的微量提取 | 第50-51页 |
| ·DNA酶切、连接 | 第51页 |
| ·PCR扩增连接片段及电泳检测 | 第51页 |
| ·PCR产物的回收、连接、转化和重组质粒鉴定 | 第51页 |
| ·DNA序列测定及结果分析 | 第51-52页 |
| 2 结果与讨论 | 第52-62页 |
| ·PCR扩增产物的检测 | 第53页 |
| ·重组质粒的PCR鉴定 | 第53-54页 |
| ·重组质粒序列分析 | 第54-62页 |
| 第六章 根癌农杆菌介导β-胡萝卜素羟化酶反义基因转化金柑的研究 | 第62-66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2-63页 |
| ·试验材料 | 第62-63页 |
| ·菌株、质粒及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 第63页 |
| ·抗性芽及植株的检测 | 第63页 |
| ·抗性植株的形态学观察 | 第63页 |
| ·抗性植株的分子生物学检测 | 第63页 |
| 2 结果与讨论 | 第63-66页 |
| ·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 第63-64页 |
| ·抗性植株的分子生物学检测 | 第64-66页 |
| 第七章 叶绿素酶基因启动子表达载体构建及转基因 | 第66-73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7-68页 |
| ·材料 | 第67-68页 |
| ·植物材料 | 第67页 |
| ·引物 | 第67页 |
| ·菌株 | 第67页 |
| ·其它试剂 | 第67-68页 |
| ·方法 | 第68页 |
| ·叶绿素酶基因的分离 | 第68页 |
|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测序及结果分析 | 第68页 |
| ·根癌农杆菌的转化 | 第68页 |
| ·抗性芽及植株的检测 | 第68页 |
| 2 结果与讨论 | 第68-73页 |
| ·叶绿素酶基因启动子的分离及克隆 | 第68-69页 |
| ·叶绿素酶基因启动子与GUS基因的融合构建 | 第69页 |
| ·转基因的获得与检测 | 第69-73页 |
| 结语 | 第73-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82页 |
| ABSTRACT | 第82-85页 |
| 附录 攻博期间发表及接受的论文 | 第85-86页 |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