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园林规划与建设论文--园林设计论文

以公众需求为导向的城市中心区综合公园设计研究--以成都市人民公园为例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4页
   ·研究背景第13页
   ·相关概念界定第13-16页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第14页
     ·综合公园第14-16页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6-17页
     ·研究目的第16页
     ·研究意义第16-17页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17-21页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第17-20页
     ·国内研究进展第20-21页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第21-24页
     ·研究方法第22页
     ·研究框架第22-24页
第二章 建国后城市综合公园的发展演变第24-41页
   ·建国初期第24-29页
     ·时代背景第24-25页
     ·设计指导思想—借鉴苏联文化休息公园第25-27页
     ·设计手法—苏联文化休息园的功能分区模式第27-28页
     ·公众对公园的需求—集体活动第28-29页
   ·20世纪60-80年代第29-31页
     ·时代背景第29页
     ·设计指导思想—理性学习苏联的文化休息公园模式,初步探讨与传统园林相结合第29-30页
     ·设计手法—绿化结合生产,公园农场化第30-31页
     ·公众对公园的需求—单一的社会生活第31页
   ·20世纪80年代—2000年第31-34页
     ·时代背景第31-32页
     ·设计指导思想—传统与现代化相结合第32-33页
     ·设计手法—调整功能分区,发展多元化商业游憩功能第33-34页
     ·公众对公园的需求—逐步丰富的公众生活第34页
   ·进入21世纪第34-39页
     ·时代背景第34-35页
     ·设计指导思想—现代化与特色营造的探讨第35-38页
     ·设计手法—丰富多样第38-39页
     ·公众对公园的需求—丰富多彩的休闲生活第39页
   ·本章小结第39-41页
第三章 实证调查:以成都市人民公园为例第41-86页
   ·成都市城市公园的基本概况第41-43页
     ·发展历程第41-42页
     ·分布现状第42-43页
     ·发展趋势第43页
   ·案例选取依据第43-45页
   ·人民公园的基本概况第45-49页
     ·区位及其研究范围第46-47页
     ·周边环境第47页
     ·功能布局第47-49页
   ·人民公园演变脉络第49-54页
     ·建国初期第49-50页
     ·20世纪6080年代第50-51页
     ·20世纪80年代至2000年第51-52页
     ·进入21世纪第52-54页
     ·小结第54页
   ·使用及公众需求状况调查第54-83页
     ·场地使用强度第54-62页
     ·使用状况问卷调查第62-68页
     ·活动类型第68-73页
     ·使用人群比例第73-74页
     ·公众需求状况第74-83页
   ·免费开放后的公园之于城市公共开放系统第83-85页
     ·与系统的连续性第83-84页
     ·与道路步行系统第84-85页
     ·与周边城市环境关系第85页
   ·本章小结第85-86页
第四章 城市综合公园分析研究第86-97页
   ·设计理念的滞后第86-89页
     ·规范的限制第86-87页
     ·缺乏对公众需求的重视第87页
     ·功能定位单一第87-88页
     ·封闭的理念第88-89页
   ·设计手法第89-92页
     ·功能布局、分区不合理第89-90页
     ·孤立周边环境第90-91页
     ·便捷性不足第91-92页
   ·使用与需求之间矛盾第92-96页
     ·场地—使用强度差异大,场地不足第92-93页
     ·活动时间—过于集中第93-94页
     ·活动类型—活动类型单一第94-95页
     ·公众需求—与需求脱节,缺乏广泛的适宜性第95页
     ·安全性不足第95-96页
   ·本章小结第96-97页
第五章 城市中心区综合公园设计策略第97-110页
   ·设计理念的更新第97-101页
     ·适当的调整规范以指导设计第97-98页
     ·重视公众需求第98-99页
     ·调整功能定位,营造特色第99-100页
     ·开放的理念第100-101页
   ·设计手法的调整第101-105页
     ·调整功能布局,适应时代发展第101-103页
     ·融合公园与周边环境第103-104页
     ·增强便捷性第104-105页
   ·满足需求第105-109页
     ·场地—完善设施、合理利用场地第105-106页
     ·活动时间—全天候使用,保证活力第106-107页
     ·活动类型—多样、复合、灵活第107-108页
     ·公众需求—吸引多样人群第108页
     ·保证公园的安全性第108-109页
   ·本章小结第109-110页
结语第110-111页
致谢第111-112页
参考文献第112-115页
附录1第115-117页
附录2第117-118页
附录3第118-12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21页

论文共12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宗教影响下之古城保护研究--以江孜古城为例
下一篇:高地震烈度区大型水电工程对岩土工程性质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