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39页 |
·烟气污染现状及危害 | 第13页 |
·烟气脱硫技术简介 | 第13-14页 |
·微生物法脱硫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烟气脱硫微生物的筛选 | 第15-21页 |
·硫酸盐还原菌 | 第16-18页 |
·无色硫细菌 | 第18-21页 |
·微生物烟气脱硫机理 | 第21-23页 |
·微生物氧化和过渡金属离子的催化氧化机理 | 第21-22页 |
·硫酸盐还原菌和硫氧化菌协同作用机理 | 第22-23页 |
·影响无色硫细菌脱硫的因素 | 第23-24页 |
·溶解氧与硫化物负荷 | 第23页 |
·反应器及填料 | 第23-24页 |
·pH值 | 第24页 |
·化学氧化 | 第24页 |
·有机物 | 第24页 |
·流化床(AFB) | 第24-25页 |
·磁性稳态流化床(MSFB) | 第25-27页 |
·磁性多孔载体的制备 | 第27-29页 |
·多孔聚苯乙烯微球的制备方法 | 第27-28页 |
·磁性聚苯乙烯微球的制备方法 | 第28页 |
·磁性多孔珠的制备 | 第28-29页 |
·生物流化床中生物膜形成机理及特性 | 第29-34页 |
·生物膜形成机理 | 第29-30页 |
·生物膜的结构及对有机物的降解 | 第30页 |
·生物膜的特性参数及对有机物降解性能的影响 | 第30-32页 |
·生物膜的特性参数 | 第30页 |
·挥发性生物膜量(活性生物膜) | 第30-31页 |
·生物膜厚度 | 第31页 |
·脱氢酶活性 | 第31页 |
·生物膜耗氧率 | 第31页 |
·生物膜总蛋白质 | 第31页 |
·生物膜多聚糖 | 第31-32页 |
·生物膜内微生物种群分布状况 | 第32页 |
·生物膜中微生物种群分布特征及研究进展 | 第32页 |
·生物膜中菌群的演替过程 | 第32-33页 |
·生物膜特性的影响因素及其强化途径 | 第33-34页 |
·生物脱硫反应器微生态分析 | 第34-36页 |
·酶催基础理论研究 | 第36-39页 |
·硫还原酶类研究进展 | 第36-37页 |
·硫氧化酶研究进展 | 第37-39页 |
第二章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 第39-45页 |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 第39-41页 |
·研究方案 | 第41-42页 |
·研究内容 | 第42-45页 |
·种子聚苯乙烯磁性微球的制备 | 第42-43页 |
·种子溶胀法制备磁性多孔珠的研究 | 第43页 |
·MSFB的设计及运行参数研究 | 第43页 |
·微生物脱硫系统的启动运行研究 | 第43页 |
·微生物脱硫系统的稳定负荷运行研究 | 第43页 |
·anMSFB和aMSFB生物膜微生态研究 | 第43-44页 |
·anMSFB 和 aMSFB 中分离菌酶学研究 | 第44页 |
·aMSFB中分离菌酶学研究 | 第44-45页 |
第三章 实验部分 | 第45-74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45-48页 |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45-46页 |
·原料与试剂 | 第46-48页 |
·磁性多孔珠的制备和表征 | 第48-50页 |
·磁性种子粒子的制备 | 第48页 |
·乳液共聚法制备Fe_3O_4/Poly(St-AA)核-壳复合微球 | 第48-49页 |
·种子溶胀法制备Fe_3O_4/Poly(St-MA)多孔微球(MPB) | 第49页 |
·MPB的形态和结构 | 第49页 |
·MPB的物理性状 | 第49-50页 |
·MPB的磁学性质 | 第50页 |
·烟气微生物脱硫系统的运行 | 第50-55页 |
·烟气脱硫微生物的驯化和富集 | 第50-52页 |
·硫酸盐还原菌(SRB)的驯化和富集 | 第50-51页 |
·无色硫细菌的驯化和富集 | 第51-52页 |
·滴滤床设备和运行 | 第52页 |
·anMSFB的启动运行 | 第52-53页 |
·aMSFB的启动 | 第53-54页 |
·生物脱硫系统的负荷运行 | 第54页 |
·分析方法 | 第54页 |
·磁性载体上生物量的测定 | 第54-55页 |
·anMSFB和aMSFB反应器微生态分析 | 第55-63页 |
·样品的制备 | 第55-56页 |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56页 |
·基因组DNA的PCR扩增 | 第56-57页 |
·PCR 反应产物的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 第57页 |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TGGE)胶DNA条带分析 | 第57-58页 |
·TGGE条带的回收、扩增和纯化 | 第58页 |
·TGGE条带的克隆、转化及重组子的筛选和鉴定 | 第58-63页 |
·克隆载体 | 第59-60页 |
·连接反应 | 第60页 |
·连接产物转化JM109 大肠杆菌 | 第60-61页 |
·重组质粒的筛选 | 第61-63页 |
·TGGE条带V_3区DNA的序列测定 | 第63页 |
·TGGE条带的序列测定和同源性比较 | 第63页 |
·anMSFB分离菌硫酸盐还原关键酶的纯化和性质 | 第63-69页 |
·anMSFB分离菌的纯化 | 第63-64页 |
·分离菌无细胞提取物的制备 | 第64-65页 |
·APS还原酶的纯化 | 第65-67页 |
·酶活力分析 | 第67页 |
·APS还原酶催化的电子载体的氧化 | 第67页 |
·核黄素参于的APS还原酶对铁细胞色素c_3的氧化 | 第67-68页 |
·蛋白质电泳 | 第68页 |
·UV/可见光谱分析 | 第68页 |
·anMSFB无细胞提取物对氢的利用实验 | 第68-69页 |
·APS与细胞色素c_3的反应计量关系实验 | 第69页 |
·核苷酸类辅酶和亚硫酸钠对APS还原酶的影响 | 第69页 |
·aMSFB分离菌硫氧化关键酶的纯化和性质 | 第69-74页 |
·微生物和培养 | 第69-70页 |
·硫化物脱氢酶的纯化 | 第70-72页 |
·酶活力分析 | 第72页 |
·底物专一性和电子受体 | 第72页 |
·抑制剂 | 第72页 |
·蛋白质电泳 | 第72页 |
·UV/可见光谱分析 | 第72页 |
·分析方法 | 第72-74页 |
第四章 磁性多孔珠的制备和性质表征 | 第74-84页 |
·磁性胶体种子粒子 | 第74-75页 |
·单分散磁性种子微球的形态和结构 | 第75-76页 |
·Fe_3O_4/Poly(St-MA)多孔珠(MPB) | 第76-82页 |
·MPB的形态和结构 | 第76-78页 |
·MPB的粒径 | 第78-79页 |
·MPB的磁响应性 | 第79-80页 |
·MPB的表面酐基 | 第80页 |
·MPB的物理性状 | 第80-81页 |
·MPB的磁学性质 | 第81-82页 |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第五章 烟气SO_2生物脱硫系统的运行 | 第84-106页 |
·磁性稳态生物脱硫反应器(MSFB)工艺参数的确定 | 第84-89页 |
·磁性多孔珠的选择 | 第85页 |
·MSFB运行参数的确定 | 第85-89页 |
·微生物脱硫系统的启动过程 | 第89-90页 |
·生物脱硫系统的生物膜组成和性质 | 第90-94页 |
·生物脱硫系统的生物膜组成 | 第90-92页 |
·生物脱硫系统的生物膜特性 | 第92-93页 |
·生物脱硫系统的生物膜形成机制 | 第93-94页 |
·烟气微生物脱硫系统的负荷运行 | 第94-104页 |
·滴滤床对SO_2的吸收运行 | 第94-96页 |
·pH对SO_2的吸收影响 | 第94-95页 |
·气液比对SO_2的吸收影响 | 第95-96页 |
·anMSFB的负荷运行 | 第96-99页 |
·anMSFB中SRB对COD的降解 | 第96-97页 |
·烟气进气浓度对anMSFB中S~(2-)生成的影响 | 第97-98页 |
·COD/S对anMSFB S~(2-)生成的影响 | 第98-99页 |
·aMSFB的负荷运行 | 第99-101页 |
·不同进气浓度对aMSFB运行的影响 | 第99页 |
·不同DO对aMSFB产硫的影响 | 第99-100页 |
·液体流速对系统硫产量的影响 | 第100-101页 |
·硫的回收 | 第101-104页 |
·系统产硫率 | 第101-102页 |
·回收硫的形状和性质 | 第102-104页 |
·本章小结 | 第104-106页 |
第六章 系统中anMSFB和aMSFB的微生物群落分析 | 第106-115页 |
·anMSFB和aMSFB中磁性固定化细菌的总DNA提取结果 | 第106-107页 |
·总DNA的16S rDNA片断扩增结果 | 第107-108页 |
·anMSFB和aMSFB磁性固定化细菌群落分析 | 第108-114页 |
·TGGE图谱分析 | 第108-109页 |
·条带变化分析 | 第109页 |
·样品相似性分析 | 第109-110页 |
·多样性指数分析 | 第110-111页 |
·部分优势菌群的16S rDNA片段测序结果及入库比对 | 第111-114页 |
·本章小结 | 第114-115页 |
第七章 anMSFB中硫酸盐还原代谢途径关键酶的研究 | 第115-126页 |
·APS还原酶的纯化 | 第115-116页 |
·APS还原酶的纯度鉴定及理化性质 | 第116-124页 |
·APS还原酶的纯度鉴定及分子量 | 第116-117页 |
·APS还原酶的紫外-可见光吸收特性 | 第117-119页 |
·anMSFB无细胞提取物对氢的利用 | 第119页 |
·APS 还原酶催化的还原性电子载体的氧化 | 第119-120页 |
·APS还原酶的动力学 | 第120-121页 |
·APS浓度对APS还原酶还原速率的影响 | 第121-122页 |
·底物APS和ferro-c_3之间的反应计量关系 | 第122-123页 |
·核苷酸辅酶和亚硫酸根对APS还原酶的影响 | 第123-124页 |
·本章小结 | 第124-126页 |
第八章 aMSFB中硫氧化代谢途径关键酶的研究 | 第126-137页 |
·硫化物脱氢酶的纯化 | 第127页 |
·硫化物脱氢酶的纯度鉴定及分子量性质 | 第127-129页 |
·硫化物脱氢酶的光谱性质 | 第129-132页 |
·硫化物脱氢酶的最适pH和最适温度 | 第132-133页 |
·最适pH | 第132页 |
·最适温度 | 第132-133页 |
·动力学性质 | 第133-135页 |
·底物专一性 | 第135页 |
·抑制剂对黄素细胞色素c硫化物脱氢酶的影响 | 第135页 |
·电子转移的化学计量学 | 第135-136页 |
·aMSFB中硫化物醌还原酶(SQR)活性 | 第136页 |
·本章小结 | 第136-137页 |
第九章 主要结论与创新 | 第137-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154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154-155页 |
附录 | 第155-159页 |
致谢 | 第1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