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基本概念的厘定 | 第10-11页 |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选题背景 | 第12页 |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选题的研究现状 | 第13-20页 |
·选题的研究内容、目的与方法 | 第20-22页 |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第2章 我国校漂族的类型及其成因 | 第22-27页 |
·我国校漂族的基本类型 | 第22-24页 |
·我国校漂族的形成原因 | 第24-27页 |
·外部原因 | 第24-25页 |
·内部原因 | 第25-27页 |
第3章 关怀伦理学的基本原理及我国校漂族伦理关怀的现实重要性 | 第27-32页 |
·关怀伦理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启示 | 第27-29页 |
·关怀伦理学的基本原理 | 第27-29页 |
·关怀伦理学的启示 | 第29页 |
·忽视校漂族问题的危害 | 第29-32页 |
·校漂族的存在容易带来不良的社会影响 | 第29-30页 |
·校漂族的存在容易带来人力资源的浪费 | 第30-31页 |
·校漂族的存在容易给在校生带来负面影响 | 第31-32页 |
第4章 我国校漂族伦理关怀的途径 | 第32-41页 |
·社会给予人文关怀 | 第32页 |
·政府给予政策关怀 | 第32-35页 |
·建立健全相关的政策法规 | 第33-35页 |
·学校给予校园关怀 | 第35-37页 |
·学校应该创设更好的就业机制 | 第35-36页 |
·学校对校漂族的科学管理 | 第36页 |
·学校应该做好大学毕业生的身心健康教育 | 第36-37页 |
·亲友给予情感关怀 | 第37-39页 |
·自我关怀 | 第39-41页 |
·校漂族自我关怀转化的前提条件 | 第39页 |
·校漂族自我关怀转化的内容 | 第39-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