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杂交灿稻亲本DNA甲基化多态性与遗传稳定性的初步研究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1-28页 |
1. 表观遗传学 | 第11-16页 |
·表观遗传学的基本定义 | 第11页 |
·表观遗传学的发展 | 第11-12页 |
·表观遗传学的研究内容 | 第12页 |
·表观遗传学的分子机制 | 第12-15页 |
·DNA甲基化 | 第12-13页 |
·组蛋白修饰 | 第13页 |
·染色质重塑 | 第13-14页 |
·非编码RNA调控 | 第14-15页 |
·长链非编码RNA | 第14页 |
·短链非编码RNA | 第14-15页 |
·基因组印记 | 第15页 |
·表观遗传学的应用前景 | 第15-16页 |
2. DNA甲基化 | 第16-25页 |
·DNA甲基化的机制 | 第16-17页 |
·DNA甲基化在基因组内的分布及CpG岛 | 第17-18页 |
·植物中5-甲基胞嘧啶的含量及分布 | 第18页 |
·DNA甲基化的机制 | 第18-19页 |
·植物中催化甲基化的酶 | 第19-20页 |
·DNA去甲基化的方式 | 第20页 |
·MBD蛋白与DNA甲基化识别 | 第20-22页 |
·动物中的MBD蛋白 | 第21页 |
·植物中的MBD蛋白 | 第21-22页 |
·DNA甲基化的生物学功能 | 第22-25页 |
·DNA甲基化维持植物正常生长发育 | 第23页 |
·DNA甲基化与转基因植物的基因沉默有关 | 第23页 |
·DNA甲基化与基因组防御 | 第23-24页 |
·DNA甲基化与植物的开花有关 | 第24页 |
·DNA甲基化可调节植物基因的表达 | 第24页 |
·DNA甲基化调节植物转座元件的表观遗传 | 第24-25页 |
·DNA甲基化与植物的杂种优势 | 第25页 |
3. DNA甲基化的研究方法 | 第25-27页 |
4. 立题依据 | 第27-28页 |
第二部分 材料与方法 | 第28-36页 |
1. 材料、试剂和仪器 | 第28-31页 |
·水稻材料 | 第28页 |
·主要试剂 | 第28-30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0-31页 |
2. 试验方法 | 第31-36页 |
·提取DNA的样品准备 | 第31页 |
·DNA提取、定量与纯度测定 | 第31-32页 |
·DNA甲基化分析 | 第32-36页 |
·酶切、连接、预扩与选扩 | 第32-34页 |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34-35页 |
·银染 | 第35页 |
·聚类分析 | 第35-36页 |
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 | 第36-53页 |
1. 水稻种子发苗 | 第36页 |
2. 基因组DNA的提取与纯化 | 第36-37页 |
3. DNA酶切、预扩与选扩 | 第37-39页 |
4. MSAP分析 | 第39-53页 |
·亲本间甲基化分析 | 第40-43页 |
·甲基化水平分析 | 第40-41页 |
·甲基化位点多态性分析 | 第41-42页 |
·亲本甲基化位点聚类分析 | 第42-43页 |
·亲本自交的遗传稳定性及环境对甲基化的影响 | 第43-47页 |
·甲基化水平总体分析 | 第44页 |
·甲基化类型遗传分析 | 第44-46页 |
·甲基化类型的差异性分析 | 第46-47页 |
·亲本与子代甲基化多态性的分析 | 第47-50页 |
·甲基化水平分析 | 第47-48页 |
·甲基化位点多态性分析 | 第48-49页 |
·甲基化位点遗传性分析 | 第49-50页 |
·细胞质对品种甲基化影响的分析 | 第50-53页 |
·甲基化水平分析 | 第51页 |
·甲基化类型变化分析 | 第51-53页 |
第四部分 讨论 | 第53-58页 |
1. 亲本及其杂交后代的甲基化多态性 | 第53-54页 |
2. 自交亲本的遗传稳定性及环境对甲基化的影响 | 第54页 |
3. 胞质差异对品种甲基化的影响 | 第54-55页 |
4. 本实验的不足与解决方案 | 第55-57页 |
·实验方法 | 第55-56页 |
·实验过程的不足及改进方法 | 第56-57页 |
·阳性对照的设置 | 第56页 |
·拖尾原因分析 | 第56页 |
·优化体系 | 第56-57页 |
5. 实验展望 | 第57-58页 |
第五部分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附表 | 第63-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