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药用作物论文--木本论文

乌药块根发育机理及其遗传背景研究

摘要第1-13页
ABSTRACT第13-16页
第一章 引言第16-25页
   ·国内外对乌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第17-23页
     ·乌药生物学特性第17页
     ·栽培技术的研究第17-18页
     ·化学成分研究概况第18-20页
     ·生药鉴别研究概况第20-22页
       ·药材鉴别第20页
       ·性状鉴别第20-21页
       ·显微鉴别第21页
       ·理化鉴别第21-22页
     ·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第22-23页
   ·国内外对块根类药材的研究现状第23页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23-25页
     ·研究内容第23-24页
     ·技术路线第24-25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5-35页
   ·乌药块根发育生物学基础第25-28页
     ·块根发育解剖学差异第25-26页
       ·试验来源及试验设计第25页
       ·材料的处理第25-26页
       ·数据收集与方法第26页
     ·药用块根与菌根的关系第26-27页
       ·样品的采集和保存第26页
       ·材料处理及显微观察第26-27页
     ·种源间块根化学成分差异分析第27-28页
       ·种源间块根挥发油化学成分差异分析第27-28页
         ·试验来源及试验设计第27页
         ·挥发油的提取第27页
         ·气相-质谱分析条件第27-28页
         ·数据收集与分析第28页
       ·紫外吸收光谱测定第28页
     ·植物形态特征与块根发生关联性分析第28页
   ·乌药块根发生与生态学因子关系研究第28-29页
     ·群体间土壤环境差异与块根发生第28-29页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28-29页
       ·数据收集与分析第29页
     ·产地间气象因子与块根形态、成分的关系第29页
   ·乌药块根遗传背景分析第29-32页
     ·试验材料第29-30页
     ·总DNA 的提取和浓度测定第30-31页
     ·引物的筛选第31页
     ·PCR 反应第31页
     ·扩增产物的分析第31-32页
   ·乌药种源苗期性状变异第32-35页
     ·试验点概况及材料来源第32页
     ·试验方法第32-35页
       ·种子形态性状观测第32-33页
       ·乌药种子性状研究第33页
         ·乌药种子发芽技术研究第33页
         ·乌药种子含水量测定第33页
       ·生长和生物量性状观测第33-35页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第35-69页
   ·乌药块根发育生物学基础第35-46页
     ·块根发育解剖学研究第35-38页
       ·乌药不同部位性状差异第35-36页
       ·药用块根与菌根的关系分析第36页
       ·乌药石蜡切片观察第36-38页
     ·种源间块根化学成分差异分析第38-44页
       ·种源间块根挥发油化学成分差异第38-43页
       ·紫外吸收光谱差异分析第43-44页
     ·植物形态特征与块根发生关联性分析第44-46页
       ·块根发生与外部形态差异的关系第44-45页
       ·富阳植株块根有无与叶片大小的相关性第45页
       ·块根发生与植株性别的关系第45-46页
   ·乌药块根发生与生态学因子关系研究第46-51页
     ·产地间气象因子与块根大小的关系第46-49页
     ·产地间土壤环境差异与块根发生第49-51页
       ·土壤养分状况评价第49-51页
         ·土壤中的氮素含量第50页
         ·土壤中磷的含量第50页
         ·土壤中钾的含量第50-51页
         ·土壤有机质第51页
         ·土壤酸碱性第51页
   ·乌药种源遗传学多样性分析第51-57页
     ·DNA 纯度的检测第51页
     ·乌药RAPD 扩增结果第51-53页
     ·乌药种源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第53-55页
     ·乌药种源间遗传距离和聚类树状图第55-57页
   ·乌药种源苗期性状变异第57-69页
     ·种源间种子形态差异第57-58页
       ·种源间种子产地差异第57-58页
       ·种子形态性状与地理、气候因子的相关性第58页
     ·乌药种子休眠状态的判断及休眠类型第58-59页
     ·乌药种子含水量第59页
     ·种源间发芽率差异第59-61页
       ·出苗率地理差异第59-60页
       ·种子形态对种子出苗率及苗木生长的影响第60-61页
     ·种源间生长差异第61-63页
       ·1 年生苗高生长量差异第61页
       ·各种源苗高生长节律第61-62页
       ·不同处理后的生长差异第62-63页
     ·种源间生物量差异第63-64页
     ·乌药苗期生长性状的遗传力第64-65页
     ·乌药种源间性状差异第65-66页
     ·乌药种源性状与地理位置的相关第66-67页
     ·乌药种源间性状的主成分分析第67-69页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第69-75页
   ·乌药生物学特性差异及与块根关系第69-71页
   ·乌药块根发生与生态学因子关系研究第71页
   ·乌药种源遗传学多样性分析第71-72页
   ·乌药种源苗期性状变异第72-75页
第五章 展望第75-77页
致谢第77-78页
参考文献第78-85页
附录第85-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知识型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研究
下一篇: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法律监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