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1.引言 | 第10-26页 |
| ·叶绿体起源学说 | 第10-11页 |
| ·内共生起源学说 | 第10-11页 |
| ·非共生起源学说 | 第11页 |
| ·叶绿体的发生、结构与功能 | 第11-14页 |
| ·叶绿体的发生 | 第11-12页 |
| ·叶绿体的形态结构与功能 | 第12-14页 |
| ·拟南芥叶绿体基因组结构与表达调控 | 第14-18页 |
| ·拟南芥基因组中的多顺反子 | 第16-17页 |
| ·拟南芥叶绿体基因组中依赖NEP 和依赖PEP的基因 | 第17-18页 |
| ·叶绿体基因组中的内含子 | 第18页 |
| ·PPR蛋白家族 | 第18-26页 |
| ·PPR 家族蛋白的特征 | 第19-20页 |
| ·PPR 蛋白家族的分类 | 第20-22页 |
| ·PPR 基因的分布 | 第22-23页 |
| ·PPR 蛋白在细胞中的定位分布分析 | 第23-24页 |
| ·PPR 蛋白的分子功能 | 第24-26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6-47页 |
| ·材料 | 第26-29页 |
| ·植物材料 | 第26页 |
| ·主要仪器 | 第26-27页 |
| ·菌株、质粒 | 第27页 |
| ·菌株 | 第27页 |
| ·质粒载体 | 第27页 |
| ·抗生素 | 第27-28页 |
| ·培养基配方 | 第28页 |
| ·其它 | 第28-29页 |
| ·实验方法 | 第29-47页 |
| ·拟南芥种植、转化与转基因植株的筛选 | 第29-30页 |
| ·拟南芥无菌培养 | 第29页 |
| ·拟南芥土壤种植与农杆菌转化 | 第29-30页 |
| ·转基因植株的筛选 | 第30页 |
| ·T-DNA 插入突变体的鉴定 | 第30页 |
| ·热击感受态E.coli 制备 | 第30-31页 |
| ·大肠杆菌的转化 | 第31-32页 |
| ·制备农杆菌感受态细胞 | 第32页 |
| ·农杆菌的转化过程 | 第32页 |
| ·克隆后载体的鉴定 | 第32页 |
| ·质粒DNA 的少量制备碱裂解法 | 第32-33页 |
| ·小量酶切鉴定体系 | 第33页 |
| ·连接片段或载体的体系 | 第33-34页 |
| ·载体构建 | 第34-35页 |
| ·互补载体的构建 | 第34页 |
| ·亚细胞定位载体的构建 | 第34-35页 |
| ·DNA 和RNA 的抽取 | 第35-36页 |
| ·DNA 的抽取 | 第35-36页 |
| ·RNA 的抽取 | 第36页 |
| ·RT-PCR 和Real-Time PCR | 第36-38页 |
| ·RNA 反转录合成cDNA 第一链 | 第36-37页 |
| ·半定量PCR | 第37-38页 |
| ·原生质体导入亚细胞定位GFP 载体方法 | 第38-40页 |
| ·透射电镜观察 | 第40页 |
| ·免疫印迹杂交(Western Blot | 第40-42页 |
| ·RNA 印迹杂交(Northern Blot | 第42-47页 |
| 3.结果与讨论 | 第47-60页 |
| ·拟南芥白化突变体ems15 及等位分析 | 第47-48页 |
| ·ems15突变体的遗传互补实验 | 第48页 |
| ·ems15突变体的表型分析 | 第48-49页 |
| ·ems15突变体的超微结构分析 | 第49-50页 |
| ·EMS15序列分析和蛋白质的亚细胞定位 | 第50-52页 |
| ·EMS15蛋白定位于叶绿体中 | 第52-53页 |
| ·EMS15基因的表达模式 | 第53-54页 |
| ·EMS15表达产物对叶绿体基因内含子剪切的影响 | 第54-55页 |
| ·EMS15对叶绿体多顺反子前体RNA 裂解的影响 | 第55-56页 |
| ·EMS15 对叶绿体蛋白的影响 | 第56-57页 |
| ·讨论 | 第57-60页 |
| ·EMS15基因是拟南芥叶绿体的正常发生与发育的必需基因 | 第57-58页 |
| ·EMS15是PPR 蛋白家族的成员 | 第58页 |
| ·EMS15突变影响多顺反子中pro-rpoA 的正常裂解 | 第58-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