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言 | 第1-30页 |
·植物病原真菌致病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 第9-16页 |
·稻瘟菌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 第16-28页 |
·稻瘟菌致病性的生物学研究 | 第16-17页 |
·稻瘟菌致病相关基因克隆方法 | 第17-21页 |
·稻瘟菌产孢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 第21-28页 |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和目的意义 | 第28-30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30-42页 |
·供试菌株 | 第30页 |
·供试水稻 | 第30页 |
·培养基 | 第30-31页 |
·生化试剂 | 第31-32页 |
·大规模构建T-DNA插入突变体库 | 第32-34页 |
·转化与筛选 | 第32页 |
·产孢相关突变体的筛选及其生物学性状观察 | 第32-33页 |
·突变体对潮霉素抗性的稳定性检测 | 第33页 |
·突 变体产孢量的测定 | 第33页 |
·突变体致病性的测定 | 第33-34页 |
·稻瘟菌基因组DNA提取及其质量检测 | 第34-36页 |
·稻瘟菌基因组DNA提取溶液的配制 | 第34页 |
·稻瘟菌基因组DNA提取及其检测 | 第34-35页 |
·质粒pBHt2的提取及其检测 | 第35-36页 |
·T-DNA插入的分子检测方法 | 第36-38页 |
·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 | 第36页 |
·TAIL-PCR(Thermal Asymmetric Interlaced PCR,)检测 | 第36-38页 |
·DNA片段的回收、克隆 | 第38-41页 |
·DNA片段的回收 | 第38-39页 |
·DNA片段与载体的连接 | 第39页 |
·电击转化感受态细胞的制作 | 第39-40页 |
·电击转化 | 第40页 |
·菌落PCR法鉴定 | 第40-41页 |
·重组子阳性克隆菌的保存 | 第41页 |
·DNA片段的测序 | 第41页 |
·序列分析 | 第41-42页 |
3.结果与分析 | 第42-56页 |
·T-DNA插入转化子的筛选结果 | 第42页 |
·产孢相关突变体的筛选结果 | 第42-48页 |
·产孢相关突变体与野生型菌株的菌落形态对比观察结果 | 第42-44页 |
·产孢相关突变体与野生型菌株的分生孢子形态对比观察结果 | 第44-46页 |
·产孢相关突变体与野生型菌株的产孢量对比结果 | 第46-47页 |
·产孢相关突变体孢子萌发能力与野生型菌株对比结果 | 第47-48页 |
·产孢相关突变体与野生型菌株的附着胞形成能力对比结果 | 第48页 |
·产孢相关突变体与野生型菌株的有性世代形成能力对比结果 | 第48-49页 |
·突变体对潮霉素抗性的稳定性检测结果 | 第49页 |
·产孢相关突变体致病性测定结果 | 第49页 |
·TAIL-PCR的扩增结果 | 第49-51页 |
·目的片段的回收与克隆 | 第51页 |
·序列分析 | 第51-54页 |
·T-DNA插入位点侧翼序列 | 第52-54页 |
终止位置 | 第54-55页 |
终止位置 | 第55页 |
终止位置 | 第55-56页 |
4.讨论 | 第56-61页 |
·大规模构建T-DNA插入突变体库的必要性 | 第56-57页 |
·关于遗传转化体系 | 第57页 |
·关于产孢相关突变体的筛选 | 第57-58页 |
·关于T-DNA插入侧翼序列的分析 | 第58-59页 |
·突变体库的保存和意义 | 第59-60页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60-61页 |
5.结论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2页 |
附录部分: | 第72-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