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绪论 | 第11-19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临床现象导入“轴外”概念,时间医学发现松果体存在 | 第11-12页 |
·松果体褪黑素在生殖节律中的意义和地位 | 第12页 |
2. 前人研究概况 | 第12-15页 |
·褪黑素对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全线抑制作用 | 第12-14页 |
·褪黑素对卵巢的作用 | 第14-15页 |
·褪黑素对女性生殖功能轴不同靶区的影响 | 第15页 |
3. 本研究切入点 | 第15-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6-19页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第19-32页 |
引言 | 第19页 |
1. 褪黑素及其受体 | 第19-20页 |
·褪黑素 | 第19页 |
·褪黑素受体 | 第19-20页 |
2. 褪黑素对HPG的抑制作用 | 第20-24页 |
·总述 | 第20-21页 |
·对HPG轴不同层面的抑制作用 | 第21-24页 |
3. 对卵巢的作用 | 第24-26页 |
·清除自由基、抗氧化损伤作用对卵巢的保护作用 | 第24页 |
·对卵泡凋亡的调控 | 第24-26页 |
4. 中医药对褪黑素的研究 | 第26页 |
·中医对褪黑素的研究 | 第26页 |
·中药干预褪黑素分泌异常的研究 | 第26页 |
5. 结语 | 第26-28页 |
·临床意义 | 第26-27页 |
·诊断学意义 | 第27页 |
·社会学效应 | 第27页 |
·生物学进化意义 | 第27页 |
·发挥祖国医学优势,规避褪黑素之双刃剑效应 | 第27-28页 |
·不足之处 | 第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8-32页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32-59页 |
引言 | 第3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5页 |
·实验动物及分组 | 第32-33页 |
·药物 | 第33页 |
·材料 | 第33页 |
·持续光照大鼠模型的建立 | 第33页 |
·给药方法及剂量 | 第33-34页 |
·实验方法 | 第34-35页 |
·统计学处理 | 第35页 |
2. 结果 | 第35-58页 |
·动物的一般情况 | 第35页 |
·持续光照对雌性大鼠性成熟的影响 | 第35-37页 |
·持续光照对雌性大鼠体质量的影响 | 第37-39页 |
·持续光照对雌性大鼠行为的影响 | 第39-46页 |
·对大鼠动情周期的影响 | 第46-50页 |
·大鼠器官系数的计算 | 第50-52页 |
·滋阴补阳序贯对持续光照大鼠血清褪黑素的影响 | 第52-54页 |
·滋阴补阳序贯对持续光照大鼠血清性激素的影响 | 第54-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59页 |
第三部分 持续光照雌性大鼠生殖节律紊乱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 第59-62页 |
引言 | 第59页 |
1. 造模理论依据 | 第59页 |
2. 持续光照雌性大鼠生殖节律紊乱模型的评价 | 第59-61页 |
·动物的一般情况评价 | 第60页 |
·大鼠青春期性成熟青春期启动提前 | 第60页 |
·大鼠体质量的减轻 | 第60页 |
·大鼠行为学的躁动不安 | 第60页 |
·大鼠动情周期的紊乱 | 第60页 |
·大鼠血清褪黑素水平的降低 | 第60页 |
·大鼠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全线升高 | 第60-61页 |
3. 诱导持续光照雌性大鼠生殖节律紊乱模型实验中的几点经验 | 第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2页 |
第四部分 外源性褪黑素在辅助生殖技术中应用的meta分析 | 第62-66页 |
1. 外源性褪黑素对生殖细胞直接作用的研究概况 | 第62页 |
2. 外源性褪黑素提高颗粒细胞分泌E_2的meta分析 | 第62-63页 |
3. 外源性褪黑素促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囊胚成活率(Blastocyst rates)的meta分析 | 第63页 |
4. 外源性褪黑素提高精液冷冻复苏后精子活动率的meta分析 | 第63-64页 |
5. 总结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6页 |
第五部分 结论 | 第66-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8-69页 |
第六部分 结语 | 第69-73页 |
1. 理论意义——验证夏桂成教授“调周理论”,完善中医妇科学理论体系 | 第69页 |
·从实验室角度证明“圆运动生物钟生殖节律”理论的正确性——松果体为生殖之枢 | 第69页 |
·从实验室角度证明“心-肾-子宫生殖轴”理论的正确性——静能生水 | 第69页 |
2. 实验动物学意义 | 第69页 |
3. 临床意义 | 第69-70页 |
·攻克卵巢顽疾(如卵巢反应低下) | 第70页 |
·参与辅助生殖技术(如诱发排卵、保护卵母细胞) | 第70页 |
4. 诊断学意义 | 第70页 |
5. 社会学效应 | 第70-71页 |
·跟随社会进步的步伐,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 | 第70页 |
·在女性生育力的保持中将发挥耀目的作用 | 第70-71页 |
6. 生物学进化意义 | 第71页 |
7. 发挥祖国医学优势,规避褪黑素之双刃剑效应 | 第71页 |
8. 不足之处 | 第71-72页 |
·基础研究方面 | 第71页 |
·临床试验方面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3页 |
附录 | 第73-10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00-101页 |
致谢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