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初议会的宗派情结析论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8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中、西历史上党派政治的不同特点 | 第9-20页 |
第一节 西方宪政体制中的议会和政党政治特点 | 第9-16页 |
一、西方议会制度的特点 | 第9-11页 |
二、西方政党政治的特点 | 第11-16页 |
第二节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党派政治特点 | 第16-19页 |
一、“朋党”的特点 | 第16-17页 |
二、宗派的特点 | 第17-19页 |
小结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清末民初议会思潮中的宗派情结 | 第20-30页 |
第一节 早期改良派的“议会论”及其宗派情结 | 第20-23页 |
一、“议会”一词的引入与基本认识 | 第20-21页 |
二、早期改良派的“议会论” | 第21-22页 |
三、早期维新派“议会论”的宗派情结 | 第22-23页 |
第二节 维新派的“议会论”及其宗派情结 | 第23-26页 |
一、维新派的“议会论” | 第23-25页 |
二、维新派的“议会论”的宗派情结 | 第25-26页 |
第三节 革命派对议会制的选择及其宗派情结 | 第26-28页 |
一、革命派的“议会论” | 第26-27页 |
二、革命派“议会论”中的宗派情结 | 第27-28页 |
小结 | 第28-30页 |
第三章 民初议会政党政治的宗派性 | 第30-44页 |
第一节 民初议会的变迁 | 第30-33页 |
一、南京临时参议院 | 第30页 |
二、北京临时参议院 | 第30-31页 |
三、第一届国会(正式国会) | 第31-32页 |
四、第二届国会(安福国会) | 第32-33页 |
五、非常国会(广州国会) | 第33页 |
第二节 民初议会中政党组织的宗派化 | 第33-35页 |
一、民初政党的党纲 | 第33-34页 |
二、民初政党中的党员 | 第34-35页 |
三、民初政党的经费来源 | 第35页 |
四、民初政党的宗派性 | 第35页 |
第三节 民初议会重大议决事项中的宗派斗争 | 第35-43页 |
一、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南北之争 | 第36-37页 |
二、制宪之争 | 第37-40页 |
三、“大借款案”和“中俄协约”案中的党势之争 | 第40-41页 |
四、权力之争的恶果 | 第41-42页 |
五、地方自治之争 | 第42-43页 |
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结语 | 第44-63页 |
第一节 民初议会政党政治的宗派性表征 | 第44-56页 |
一、国人宪政意识的缺失 | 第45-48页 |
二、民初议员的“代表性” | 第48-53页 |
三、民初政党的“游戏规则” | 第53-55页 |
四、议会的“地位” | 第55-56页 |
第二节 民初议会宗派斗争中与传统宗派斗争一致性 | 第56-63页 |
一、法律边缘化 | 第56-58页 |
二、军事势力的介入 | 第58-59页 |
三、“名不副实” | 第59-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后记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