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过滤法处理餐饮污水实验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诸论 | 第9-17页 |
·餐饮业污水对城市环境污染及治理的意义 | 第9页 |
·国内污水治理的常用方法与处理工艺设计原则 | 第9-14页 |
·活性污泥法 | 第10-11页 |
·生物转盘处理餐饮业污水的处理工艺 | 第11-12页 |
·生物接触氧化法 | 第12页 |
·固定化微生物污水处理技术 | 第12-13页 |
·粗粒化法 | 第13页 |
·电化学法 | 第13页 |
·混凝法处理餐饮业污水工艺 | 第13-14页 |
·混凝过滤法的特点及其处理餐饮污水的优势 | 第14页 |
·国外餐饮业水处理的现状和方法 | 第14页 |
·本研究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14-15页 |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第二章 餐厅污水混凝处理理论 | 第17-26页 |
·絮凝机理 | 第17-18页 |
·压缩双电层作用 | 第17页 |
·电荷的中和作用 | 第17-18页 |
·吸附架桥作用 | 第18页 |
·卷扫、网捕作用 | 第18页 |
·混凝动力学 | 第18-22页 |
·水流特征 | 第18页 |
·絮凝动力机理 | 第18-22页 |
·絮凝剂分子结构与絮凝机理 | 第22-24页 |
·聚合硫酸铁(PFS)分子结构与絮凝机理 | 第22页 |
·聚合氯化铝(PAC)分子结构与絮凝机理 | 第22-23页 |
·硫酸铁分子结构与絮凝机理 | 第23页 |
·氯化铁分子结构与絮凝机理 | 第23页 |
·聚丙烯酰胺(PAM)分子结构与絮凝机理 | 第23-24页 |
·絮凝效果的影响因素 | 第24-26页 |
·水温 | 第24页 |
·水体的PH 值 | 第24页 |
·絮凝剂的性质和结构 | 第24-25页 |
·絮凝剂的投加量 | 第25页 |
·G 和时间 | 第25-26页 |
第三章 餐厅污水过滤吸附处理理论 | 第26-32页 |
·过滤的机理 | 第26-29页 |
·按性质分类 | 第26-28页 |
·联合物理化学作用和效应分类 | 第28-29页 |
·过滤效率的影响因素 | 第29页 |
·过滤工艺 | 第29-30页 |
·直接过滤 | 第29页 |
·微絮凝过滤 | 第29页 |
·混凝沉淀过滤 | 第29-30页 |
·电化学反应-絮凝沉淀-过滤 | 第30页 |
·滤料的应用现状和研究进展 | 第30页 |
·微絮凝过滤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30-32页 |
·微絮凝过滤技术 | 第30页 |
·餐饮污水微絮凝过滤效率的影响因素 | 第30-32页 |
第四章 餐厅污水处理工艺的实验研究 | 第32-34页 |
·实验目的 | 第32页 |
·单一絮凝剂絮凝实验 | 第32页 |
·复配絮凝实验 | 第32页 |
·微絮凝过滤实验 | 第32页 |
·实验流程 | 第32-33页 |
·实验设备及药品 | 第33页 |
·实验所需设备及仪器 | 第33页 |
·过滤材料 | 第33页 |
·实验水质 | 第33-34页 |
第五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4-51页 |
·混凝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4-42页 |
·投加量对混凝实验结果的影响 | 第34-37页 |
·PH 对混凝实验结果的影响 | 第37页 |
·温度对混凝实验结果的影响 | 第37-38页 |
·速度梯度对混凝实验结果的影响 | 第38-39页 |
·沉降时间对混凝实验结果的影响 | 第39-40页 |
·复配药剂投药顺序对混凝实验结果的影响 | 第40页 |
·正交实验分析 | 第40-42页 |
·过滤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2-43页 |
·滤层厚度对实验效果的影响 | 第42页 |
·滤速对实验效果的影响 | 第42页 |
·过滤周期的确定 | 第42-43页 |
·餐饮污水微絮凝过滤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3-51页 |
第六章 餐饮业污水快速处理的后续研究 | 第51-54页 |
·餐饮业污水处理所产生的废油脂的处置与应用 | 第51-52页 |
·餐饮业污水处理所产生的废油量大 | 第51页 |
·餐饮业废油脂所造成的危害大 | 第51页 |
·餐饮业废油脂的综合利用 | 第51-52页 |
·餐饮业污水处理所产生的污泥的处置与应用 | 第52-53页 |
·反冲洗情况简介 | 第53-54页 |
第七章 餐饮业污水快速处理的效益分析 | 第54-57页 |
·环境效益分析 | 第54页 |
·经济效益分析 | 第54-56页 |
·应用前景展望 | 第56-57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附录一: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