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6页 |
·云的辐射性质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 第10-11页 |
·国内外主要进展 | 第11-14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页 |
·研究的重要性 | 第14-16页 |
第二章 SBDART模式及资料介绍 | 第16-26页 |
·SBDART辐射传输模式简介 | 第16-17页 |
·FY-3A卫星资料 | 第17-21页 |
·HDF格式数据 | 第21-22页 |
·MODIS资料 | 第22-26页 |
·Level-2级产品 | 第23-24页 |
·Level-3级产品 | 第24-26页 |
第三章 3.7μm通道反射率对有效粒子半径垂直分层均一分布的敏感性 | 第26-42页 |
·“有效辐射层”概念的提出 | 第26页 |
·实验设计 | 第26-28页 |
·有效辐射层光学厚度的计算方法 | 第28-29页 |
·云顶有效粒子半径对有效辐射层光学厚度的影响 | 第29-32页 |
·散射几何角度对有效辐射层光学厚度的影响 | 第32-34页 |
·太阳天顶角对有效辐射层光学厚度的影响 | 第33页 |
·卫星天顶角和相对方位角对有效辐射层光学厚度的影响 | 第33-34页 |
·地表反照率对有效辐射层光学厚度的影响 | 第34-38页 |
·re垂直均一时,地表反照率对3.7μm反射率的影响 | 第34-36页 |
·地表反照率的改变对有效辐射层光学厚度的影响 | 第36-38页 |
·云顶相态对有效辐射层光学厚度的影响 | 第38-40页 |
·不同透过率下的有效辐射层光学厚度值 | 第40-41页 |
·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3.7μm通道反射率对有效粒子半径垂直连续变化分布的敏感性 | 第42-56页 |
·不同有效粒子半径廓线下的3.7μm反射率 | 第42-50页 |
·有效粒子半径从云底到云顶逐渐增加 | 第42-47页 |
·有效粒子半径从云底到云顶逐渐减小 | 第47-50页 |
·把r_e垂直连续分布云当作垂直均一云反演时的误差 | 第50-54页 |
·云顶有效粒子半径大于云底的情况 | 第50-53页 |
·云顶有效粒子半径小于云底的情况 | 第53-54页 |
·小结 | 第54-56页 |
第五章 FY-3A三个通道资料反演水云有效粒子半径的比较 | 第56-65页 |
·敏感性试验 | 第56-60页 |
·1.64μm通道反射率对有效粒子半径的敏感性分析 | 第56-57页 |
·2.13μm通道反射率对有效粒子半径的敏感性分析 | 第57-58页 |
·3.7μm通道反射率对有效粒子半径的敏感性分析 | 第58-60页 |
·个例分析 | 第60-64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64-65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5-68页 |
·总结 | 第65-67页 |
·展望 | 第67页 |
·本文创新点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附录 | 第72-82页 |
附录1:SBDART参数默认值 | 第72-74页 |
附录2:本文使用SBDART模式计算反射率时的一个input文件:#65 | 第74-75页 |
附录3:FY—3A通道光谱响应函数 | 第75-76页 |
附录4:本文所用的FY—3A卫星的滤过函数数据文件filter.dat(1.6μm通道) | 第76-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个人简介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