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页 |
1 招贴设计的起源与技术进步 | 第6-7页 |
2 类型与阅读 | 第7-35页 |
·绘画性表现类型 | 第7-12页 |
·早期典型绘画风格 | 第7页 |
·现代艺术流派的影响 | 第7-8页 |
·文本的弱化与消失 | 第8-9页 |
·找寻画面结构 | 第9页 |
·图文一体化的早期特征 | 第9-10页 |
·涂鸦风格 | 第10页 |
·绘画图形化以及多元的变化趋势 | 第10-12页 |
·装饰性表现类型 | 第12-15页 |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的装饰性招贴设计 | 第12页 |
·装饰与绘画的融合及装饰向图形化的演进 | 第12页 |
·装饰性表现的复兴与新的探索 | 第12-15页 |
·影像表现为主体的类型 | 第15-18页 |
·图文分离 | 第15页 |
·文本与影像视觉动力 | 第15页 |
·影像与文本的同构 | 第15-16页 |
·文本中心化 | 第16-18页 |
·归纳、概括、整合为特征的表现类型 | 第18-20页 |
·从绘画、装饰走向概括、归纳,从概括、归纳走向整合的图形化演进 | 第18-19页 |
·几何与抽象表现 | 第19-20页 |
·叙事性与解构性表现 | 第20页 |
·材料、肌理为表现特征的类型 | 第20-25页 |
·拼贴形式的招贴 | 第20-23页 |
·材料与肌理表现 | 第23-25页 |
·光影、空间为表现特征的类型 | 第25-27页 |
·光影表现 | 第25页 |
·空间表现 | 第25-27页 |
·图文一体化与文字图形化类型 | 第27-29页 |
·叙事性结构 | 第27页 |
·适合到附加形态 | 第27页 |
·字体设计图形化 | 第27页 |
·与自然形或抽象形同构 | 第27页 |
·通过文本的比例与尺度对比获得图形感 | 第27页 |
·通过文本的重叠与透叠获得图形感 | 第27页 |
·通过形态联想获得文本语意的图形化 | 第27页 |
·通过编排获得文本图形化的视觉感 | 第27-29页 |
·虚拟技术的应用及其对招贴设计图文结构表现的影响 | 第29-30页 |
·国际字体编排风格与国际图形风格 | 第30-33页 |
·图形、编排、观念在招贴设计中的关系 | 第33-35页 |
3.结论 | 第35-36页 |
致谢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8页 |
附录:平面设计相关语意梳理 | 第38-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