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金融、银行体制论文

中国转型经济中的金融资源配置研究

1 导论第1-18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10-11页
 1.2 研究的理论背景和现实意义第11-13页
  1.2.1 理论背景第11-12页
  1.2.2 现实意义第12-13页
 1.3 分析思路和分析方法第13-15页
  1.3.1 分析思路第13-14页
  1.3.2 分析方法第14-15页
 1.4 基本框架和主要研究的内容第15-16页
 1.5 主要观点第16-18页
2 货币金融与资源配置:理论简述和分析框架第18-24页
 2.1 理论简述第18-21页
  2.1.1 主流经济学文献第18-19页
  2.1.2 关于发展中国家或转型国家的文献建议第19-21页
 2.2 一个分析框架第21-24页
  2.2.1 凯恩斯货币经济理论的核心和不足第21-22页
  2.2.2 麦金农—肖金融发展理论的核心和不足第22-24页
3 金融资源配置的一般理论分析第24-46页
 3.1 金融资源的界定和性质第24-26页
  3.1.1 金融资源的界定第24-26页
  3.1.2 金融资源的性质第26页
 3.2 金融资源配置第26-31页
  3.2.1 居民储蓄行为分析第26-28页
  3.2.2 金融资源在各经济部门间的配置第28-31页
 3.3 金融资源配置主体:金融资源配置权安排及其功能协调第31-34页
  3.3.1 金融资源配置主体的划分及其功能第31-34页
  3.3.2 金融资源配置主体的协调第34页
 3.4 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第34-46页
  3.4.1 债权资金配置效率第35-37页
  3.4.2 金融机构配置效率第37-44页
  3.4.3 金融制度效率——货币政策效率第44-46页
4 中国金融资源配置的现状描述第46-54页
 4.1 金融资源配置Ⅰ:金融资产总量与金融资产结构第46-48页
 4.2 金融资源配置Ⅱ: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第48-52页
  4.2.1 金融机构的信贷结构第48页
  4.2.2 金融机构的盈利水平第48-50页
  4.2.3 金融市场构成及发展水平第50-52页
 4.3 金融资源配置Ⅲ:金融制度第52-54页
5 转型经济中金融资源配置机理Ⅰ:政府配置第54-68页
 5.1 政府主导型金融资源配置的内在逻辑第54-56页
 5.2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金融资源配置权博弈模型第56-59页
  5.2.1 中国金融资源配置权变化的历史回顾第56-57页
  5.2.2 金融资源分权配置的博弈模型第57-59页
 5.3 政府主导型金融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分析第59-68页
  5.3.1 有效性分析的区间界定:一个必要的前提第59-62页
  5.3.2 卖方市场条件下有效性分析(1996年以前)第62-65页
  5.3.3 买方市场条件下有效性分析(1996年以后)第65-68页
6 转型经济中金融资源配置机理Ⅱ:产权配置第68-81页
 6.1 破解金融困境第68-72页
  6.1.1 金融产权第68-71页
  6.1.2 突破行政产权第71-72页
 6.2 重构配置主体:体制内改革与体制外成长第72-81页
  6.2.1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第72-78页
  6.2.2 体制外成长第78-81页
7 转型经济中金融资源配置机理Ⅲ:价格配置第81-92页
 7.1 中国利率制度的沿革第81-83页
 7.2 市场化利率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第83-88页
 7.3 利率市场化的路径第88-92页
8 转型经济中金融资源总配置第92-108页
 8.1 政府、产权、价格(利率)三重配置的效应分析第92-97页
  8.1.1 有效政府及其角色第92-94页
  8.1.2 金融产权效应第94-95页
  8.1.3 利率的金融资源配置效应第95-97页
 8.2 金融资源混合配置的必然性第97-101页
  8.2.1 提高金融资源整体配置功能的必然要求第97-98页
  8.2.2 货币资金的同质性和流动性,内在要求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联通第98页
  8.2.3 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的混合经营是金融资源混合配置的客观要求第98-100页
  8.2.4 中国隐性化金融资源混合配置不断推进第100-101页
 8.3 金融资源配置中的风险控制第101-108页
  8.3.1 制度风险的表现、特征及成因第102-105页
  8.3.2 制度风险的控制措施第105-108页
参考文献第108-116页
后记第116-117页
附录第117页

论文共11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软岩体冻融过程中水热迁移规律及数值模拟分析
下一篇:企业项目组合管理及项目组合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