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序言 | 第1-8页 |
| ·研究背景 | 第6-7页 |
| ·本人在该项研制任务中的工作与贡献 | 第7页 |
| ·论文组织 | 第7-8页 |
| 2 ATM基本原理 | 第8-23页 |
| ·概述 | 第8-9页 |
| ·ATM信元 | 第9-12页 |
| ·ATM协议体系结构 | 第12-23页 |
| ·物理层 | 第14-17页 |
| ·ATM层 | 第17-19页 |
| ·ATM适配层(AAL) | 第19-23页 |
| 3 接入网的现状及ATM在接入网中的应用 | 第23-27页 |
| ·接入网的用户 | 第23页 |
| ·接入网的三种方式 | 第23-24页 |
| ·“三网合一”的现状和趋势 | 第24-26页 |
| ·ATM技术在接入网应用的现状 | 第26-27页 |
| 4 ATM反向复用的原理与应用举例 | 第27-30页 |
| ·ATM反向复用的基本原理 | 第27-28页 |
| ·ATM反向复用应用举例 | 第28-30页 |
| 5 ATM反向复用接口卡的设计与实现 | 第30-53页 |
| ·IMA上联接口卡的设计实现 | 第30-31页 |
| ·设计概述 | 第30页 |
| ·设计指标 | 第30-31页 |
| ·子系统构成及基本工作原理 | 第31-33页 |
| ·单盘结构与工作原理 | 第31页 |
| ·单盘芯片设计方案 | 第31-33页 |
| ·各模块功能概要及设计 | 第33-41页 |
| ·E1线路接口及收发模块 | 第33-34页 |
| ·IMA核心功能模块 | 第34-37页 |
| ·ATM传输复用单元 | 第37-38页 |
| ·盘控单元 | 第38-40页 |
| ·IMA的线路保护机制 | 第40-41页 |
| ·结构设计 | 第41-43页 |
| ·IMA卡软件设计 | 第43-53页 |
| ·IMA卡软件体系结构 | 第43页 |
| ·IMA卡网管命令 | 第43-53页 |
| 6 测试指标,验证方法以及测试结果 | 第53-61页 |
| ·测试验证环境 | 第53页 |
| ·验证方法 | 第53页 |
| ·接口指标测试方法 | 第53-59页 |
| ·2Mbit/s输入口 | 第53-57页 |
| ·2Mbit/s输出口 | 第57-59页 |
| ·接口指标测试结果 | 第59-61页 |
| ·输入允许衰减、输入允许频率、输入抗干扰要求 | 第59页 |
| ·输入口反射衰减 | 第59页 |
| ·输入抖动容限 | 第59-60页 |
| ·输出口波形 | 第60页 |
| ·输出抖动 | 第60页 |
| ·无输入抖动时的最大输出抖动(B1:20Hz~100KHz,B2:18K~100KHz) | 第60页 |
| ·抖动转移特性 | 第60-61页 |
| 结论 | 第61-62页 |
| 致谢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 原创性声明 | 第65-66页 |
|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