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1 前言 | 第11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膝关节稳定性研究的运动学与动力学方法 | 第11-13页 |
·膝关节稳定性 | 第11-12页 |
·运动学测量与评定方法 | 第12页 |
·动力学测量与评定方法 | 第12-13页 |
·膝关节稳定性的性别差异 | 第13-14页 |
·疲劳对膝关节稳定性的影响 | 第14-15页 |
·运动性伤病对膝关节的影响 | 第15-16页 |
·ACL损伤的影响 | 第15页 |
·髌股疼痛综合征的影响 | 第15-16页 |
·髌骨末端病的影响 | 第16页 |
·训练对膝关节稳定性的影响 | 第16-17页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7-21页 |
·研究对象及分组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21页 |
·临床筛查 | 第18页 |
·仪器 | 第18页 |
·步骤 | 第18-19页 |
·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 | 第19-20页 |
·动作阶段及指标的选取 | 第20-21页 |
·数据的统计处理 | 第21页 |
4 结果 | 第21-30页 |
·篮球专项男学生膝关节损伤的描述流行病学 | 第21-24页 |
·膝关节损伤率及损伤的类型 | 第21-22页 |
·膝关节发生地点 | 第22页 |
·膝关节损伤的VISA评分 | 第22-23页 |
·膝关节损伤的原因机制 | 第23-24页 |
·篮球专项男学生跳深动力学和运动学特征 | 第24-26页 |
·篮球专项男学生跳深的时间特征 | 第24页 |
·P1和P2时刻测力台三个方向分力及扭矩 | 第24-25页 |
·P1和P2时刻膝关节力矩 | 第25页 |
·P1和P2时刻髋关节和膝关节角度 | 第25-26页 |
·不同损伤组男子篮球专项学生跳深动力学和运动学特征 | 第26-30页 |
·P1时刻不同损伤组跳深动力学和运动学特征 | 第26-28页 |
·P2时刻不同组跳深动力学和运动学特征 | 第28-30页 |
5 讨论与分析 | 第30-34页 |
·篮球专项男学生膝关节损伤的流行病学特征 | 第30-31页 |
·缓冲阶段地面垂直反作用力峰值时刻男子篮球专项学生的关节角度的变化特征 | 第31-32页 |
·缓冲阶段地面垂直反作用力峰值时刻膝关节损伤男子篮球专项学生的跳深扭矩的变化特征 | 第32-33页 |
·缓冲阶段地面垂直反作用力峰值时刻膝关节损伤男子篮球专项学生的跳深关节力矩的变化特征 | 第33页 |
·蹬伸阶段地面垂直反作用力峰值时刻膝关节损伤男子篮球专项学生膝关节力矩的变化特征 | 第33-34页 |
·蹬伸阶段地面垂直反作用力峰值时刻膝关节损伤男子篮球专项学生关节角度的变化特征 | 第34页 |
6 结论 | 第34-36页 |
致谢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2页 |
附录 | 第42-52页 |
附录1 | 第42-45页 |
附录2 | 第45-47页 |
附录3 | 第47-50页 |
附录4 | 第50-52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