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城市设计借鉴风景园林思想的意义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13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对风景园林而言 | 第10页 |
·对城市设计而言 | 第10-11页 |
·研究思路 | 第11页 |
·研究框架 | 第11页 |
·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文献回顾法 | 第11-12页 |
·比较分析法 | 第12页 |
·交叉研究法 | 第12-13页 |
2 城市设计的概念与理论发展 | 第13-20页 |
·国外对城市设计概念的理解 | 第13-15页 |
·关注空间塑造的城市设计概念理解 | 第13页 |
·强调艺术处理的城市设计概念理解 | 第13页 |
·针对公共空间的城市设计概念理解 | 第13-14页 |
·注重功能组织的城市设计概念理解 | 第14页 |
·关注行为引导的城市设计概念理解 | 第14页 |
·融入政策过程的城市设计概念理解 | 第14-15页 |
·广义整合的城市设计概念理解 | 第15页 |
·国内对城市设计概念的理解 | 第15-16页 |
·城市设计理论思潮的发展 | 第16-20页 |
·关注社会秩序重整的城市设计 | 第16-17页 |
·关注纪念形式表现手法的城市设计 | 第17-18页 |
·关注城市文化传承的城市设计 | 第18页 |
·关注科技手段实验的城市设计 | 第18页 |
·关注生态环境持续的城市设计 | 第18-20页 |
3 城市设计在我国的发展及问题反思 | 第20-30页 |
·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在我国的发展 | 第20-22页 |
·我国现代城市设计实践的成果 | 第22-25页 |
·思想观念方面的成果 | 第22-23页 |
·城市设计思想深入人心 | 第22页 |
·城市设计促进“经营”城市 | 第22页 |
·推动市民社会的发展 | 第22-23页 |
·城市建设实践方面的成果 | 第23-24页 |
·城市整体空间的发展成果 | 第23页 |
·城市局部空间的形象塑造 | 第23-24页 |
·城市节点空间的环境设计 | 第24页 |
·城市制度改革方面的成果 | 第24-25页 |
·国际咨询和设计竞赛 | 第24页 |
·公众广泛参与 | 第24-25页 |
·政策制度实验 | 第25页 |
·我国城市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 第25-27页 |
·文脉性原则 | 第25-26页 |
·公众性和社会性原则 | 第26-27页 |
·积累性原则 | 第27页 |
·我国城市设计面临的问题及反思 | 第27-30页 |
·理念问题 | 第27-28页 |
·价值问题 | 第28页 |
·定位问题 | 第28-29页 |
·实施问题 | 第29-30页 |
4 风景园林思想对城市设计理论的启发 | 第30-35页 |
·景观都市主义的概念和观点 | 第30-32页 |
·景观都市主义的概念 | 第30-31页 |
·景观都市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 | 第31-32页 |
·景观视角 | 第31页 |
·景观载体 | 第31-32页 |
·景观城市 | 第32页 |
·景观都市主义的实践适用范围 | 第32-33页 |
·城市中心区改造与复兴 | 第32-33页 |
·城市新区开发建设 | 第33页 |
·景观都市主义对我国城市设计的启发 | 第33-35页 |
·关于工业废弃地的改造利用 | 第33-34页 |
·设计融入自然演变的过程 | 第34页 |
·景观基础设施的开发建设 | 第34-35页 |
5 风景园林思想影响下的城市设计实践 | 第35-52页 |
·安徽省颍州西湖“成美花博园”花卉产业基地规划 | 第35-41页 |
·项目区位 | 第35页 |
·项目定位 | 第35-36页 |
·项目策略与愿景 | 第36页 |
·概念设计 | 第36-37页 |
·功能分区 | 第37-39页 |
·办公管理功能板块 | 第37页 |
·生产体验功能板块 | 第37-38页 |
·接待服务功能板块 | 第38-39页 |
·娱乐活动功能板块 | 第39页 |
·规划结构 | 第39页 |
·交通系统规划 | 第39-40页 |
·经验教训总结 | 第40-41页 |
·安徽太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政务核心区”概念性规划 | 第41-52页 |
·项目背景与现状 | 第41-45页 |
·区位分析 | 第41页 |
·政策背景分析 | 第41-42页 |
·现状解读 | 第42-43页 |
·用地条件解读 | 第43-44页 |
·发展条件分析——SWOT分析 | 第44-45页 |
·小结 | 第45页 |
·项目定位与目标 | 第45-46页 |
·规划依据与原则 | 第45页 |
·功能定位 | 第45-46页 |
·政务核心区概念性规划 | 第46-51页 |
·规划理念 | 第46-47页 |
·功能分区 | 第47-48页 |
·规划结构分析 | 第48-49页 |
·绿化景观分析 | 第49页 |
·交通结构分析 | 第49页 |
·模型空间分析 | 第49-50页 |
·用地平衡表 | 第50-51页 |
·分期开发策略 | 第51页 |
·小结 | 第51-52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2-55页 |
·风景园林与城市设计的联系 | 第52-53页 |
·研究对象的相似性 | 第52页 |
·设计目标的统一性 | 第52页 |
·理论基础的互通性 | 第52页 |
·设计人员的互渗性 | 第52-53页 |
·学科理论的互补性 | 第53页 |
·风景园林对城市设计的影响 | 第53-55页 |
·对城市设计思路的影响 | 第53页 |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 第53页 |
·城市个性景观的塑造 | 第53-54页 |
·城市生活方式的引导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图表目录 | 第57-59页 |
个人简介 | 第59页 |
论文发表情况 | 第59页 |
参加项目情况 | 第59-60页 |
导师简介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