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重庆城区公共艺术解读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英文摘要 | 第6-12页 |
| 1 绪论 | 第12-14页 |
| 2 重庆城区公共艺术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4-22页 |
| ·公共艺术的概念 | 第14-15页 |
| ·公共艺术研究的意义、作用与方法 | 第15-17页 |
| ·城市与公共艺术 | 第17-18页 |
| ·城市与城区 | 第18页 |
| ·城市公共艺术的国际语境 | 第18-19页 |
| ·当代重庆城区公共艺术研究对象和范围 | 第19-22页 |
| 3 当代重庆城区公共艺术的环境要素 | 第22-32页 |
| ·自然环境要素 | 第22-26页 |
| ·广义公共艺术之下的自然环境 | 第22-26页 |
| ·人工环境要素 | 第26-28页 |
| ·城区公共艺术的人工环境特征 | 第27-28页 |
| ·社会人文环境要素 | 第28-32页 |
| ·公共艺术的地域历史文化特色 | 第29-32页 |
| 4 当代重庆城区公共艺术的设置形式 | 第32-50页 |
| ·公共艺术与公用设施的结合 | 第32-46页 |
| ·街头雕塑 | 第32-35页 |
| ·铺装 | 第35-37页 |
| ·公告牌 | 第37页 |
| ·招牌广告 | 第37-39页 |
| ·游憩设施 | 第39-40页 |
| ·街道设施 | 第40-42页 |
| ·街道灯饰 | 第42-43页 |
| ·植栽 | 第43-44页 |
| ·水景 | 第44-46页 |
| ·公共艺术与交通设施的结合 | 第46-48页 |
| ·公共候车处 | 第46-47页 |
| ·出入口广场 | 第47-48页 |
| ·换气塔 | 第48页 |
| ·公共艺术与城市建筑的结合 | 第48-50页 |
| ·建筑色彩 | 第48-49页 |
| ·建筑照明 | 第49-50页 |
| 5 当代重庆城区公共艺术的审美特点 | 第50-60页 |
| ·当代城市公众的审美心理特点 | 第50-53页 |
| ·多元化 | 第50页 |
| ·通俗化 | 第50-51页 |
| ·情感化 | 第51页 |
| ·个性化 | 第51-52页 |
| ·商业化 | 第52-53页 |
| ·当代公共艺术的审美体验方式 | 第53-60页 |
| ·行为与心理 | 第54-55页 |
| ·视线分析 | 第55-56页 |
| ·细部特征欣赏 | 第56-60页 |
| 6 探索有当代重庆特色的城区公共艺术道路 | 第60-74页 |
| ·当代重庆城区公共艺术设计的原则 | 第60-67页 |
| ·整体协调 | 第60-61页 |
| ·动态持续 | 第61-62页 |
| ·复杂多元 | 第62-64页 |
| ·形式共生 | 第64-65页 |
| ·公众参与 | 第65-66页 |
| ·人文关怀 | 第66-67页 |
| ·当代重庆城区公共艺术设计的思路 | 第67-69页 |
| ·紧密结合重庆城市发展的方向 | 第67-69页 |
| ·具体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 | 第69页 |
| ·当代重庆城区公共艺术设计的方法初探 | 第69-74页 |
| ·布局 | 第69-72页 |
| ·a加强重庆城区重点地块“点”的设计 | 第70页 |
| ·b精心组织空间注目点设计 | 第70页 |
| ·c谨慎控制标志点设计 | 第70-71页 |
| ·d突出重庆城区“线”的设计 | 第71-72页 |
| ·e融于城市景观的“面”设计 | 第72页 |
| ·手法 | 第72-74页 |
| ·a强化材料的运用 | 第72-73页 |
| ·b调动人的多种体验 | 第73-74页 |
| 7 结语 | 第74-76页 |
| 致谢 | 第76-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