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 第1-12页 |
一、 选题及其意义 | 第7-8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三、 框架、理论与方法 | 第10-12页 |
第一章 东盟安全机制概述:概念、内容和特点 | 第12-23页 |
一、 概念:来自国际机制概念的辨析 | 第12-14页 |
二、 内容: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为核心 | 第14-16页 |
(一) 缔约国之间的安全关系应遵循的原则 | 第14页 |
(二) 东盟安全机制的规范 | 第14-15页 |
(三) 解决缔约国之间争端应适用的规则与程序 | 第15-16页 |
三、 特点:一种新型安全保障机制 | 第16-23页 |
(一) 维护区域安全的政治手段 | 第16-18页 |
(二) 综合维护国家安全和地区安全 | 第18-20页 |
(三) 自主和平解决争端 | 第20-23页 |
第二章 东盟安全机制的价值:推动建立东盟安全共同体 | 第23-34页 |
一、 国际机制之认知主义视角 | 第23-25页 |
二、 安全共同体形成的三层级假定 | 第25-27页 |
三、 东盟安全共同体形成的三过程分析 | 第27-34页 |
(一) 应对变化的环境过程:东盟成立 | 第27-28页 |
(二) 集体身份和利益的建构过程:创建东盟安全机制 | 第28-30页 |
(三) 和平变迁之可依赖预期的建构过程:建构中的东盟安全共同体 | 第30-34页 |
第三章 东盟安全机制的扩大:东盟地区论坛与“中国-东盟”安全机制 | 第34-44页 |
一、 东盟地区论坛(ARF) | 第34-38页 |
(一) ARF的诞生与发展 | 第34-35页 |
(二) ARF的机制化建设 | 第35-38页 |
二、 “中国-东盟”安全机制:中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 | 第38-41页 |
(一) “中国-东盟”安全机制的形成:基于各自安全的考量 | 第38-39页 |
(二) “中国-东盟”安全机制对双边安全关系的影响 | 第39-41页 |
三、 ARF的发展对中国安全环境的影响 | 第41-44页 |
(一) 增信释疑,稳定中国周边环境 | 第41-42页 |
(二) 多边均势,维护中国东南部的安全 | 第42页 |
(三) 推动合作,维护中国非传统安全 | 第42-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注释 | 第45-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2-53页 |
后记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