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诗歌、韵文论文--词论文

散曲语言艺术研究

引言第1-10页
第一章 散曲语言的叙述方式第10-42页
 第一节 散曲语言的叙述方式之一--代言体第11-28页
  一、 “化妆抒情”文学现象产生的原因第11-14页
  二、 散曲对传统代言体的继承与超越第14-28页
   (一) “代言”行为包孕多样化的内涵第14-23页
    1 、 以人格精神为本体的代言体第14-17页
    2 、 以形象性格为本体的代言体第17-22页
    3 、 以“物”为代言对象的代言体第22-23页
   (二) 表达方式上的“记言叙动”特征第23-28页
    1 、 心理独白的叙事抒情手法第23-25页
    2 、 “故事化”特征和情感的“动作化”第25-28页
 第二节 散曲语言的叙述方式之二--自言体第28-42页
  一、 自言体诗歌的“情感结构”和“意象结构”第28-30页
  二、 自言体散曲对传统诗歌“意象结构”艺术的因袭与创新第30-38页
   (一) 自言体散曲意象的撷取第30-34页
    1 、 “意象”选取的一般规律第30-31页
    2 、 愤世之音、旷世之情与自言体散曲意象的撷取第31-34页
   (二) 自言体散曲“意象结构”的组合艺术第34-38页
    1 、 并列式意象组合第34-35页
    2 、 递进式意象组合第35-36页
    3 、 跳跃式意象组合第36-37页
    4 、 叠加式意象组合第37-38页
  三、 直陈--自言体散曲表现情感结构的另一种方式第38-40页
  四、 自言体散曲抒情说理的对象化特征第40-42页
第二章 散曲语言的结构功能第42-61页
 第一节 散曲语言在章法构架中的作用第43-47页
  一、 古代韵文情感表现对语言的要求第43-45页
  二、 散曲语言对“奔迸式”抒情的作用第45-47页
 第二节 散曲建章布局中语言的具体运用第47-61页
  一、 以明朗之言开头第47-52页
   (一) 入手擒题第48-50页
   (二) 以问句起意第50-51页
   (三) 由写景入题第51-52页
  二、 以“浩荡”之语铺排第52-58页
   (一) 多采用铺排的形式第53-54页
   (二) “浩荡”的几种艺术建构方式第54-58页
  三、 以“响亮”之言结尾第58-61页
第三章 散曲的格律特点第61-78页
 第一节 散曲格律体现“阳刚美”趣尚第62-64页
 第二节 形成散曲“阳刚美”格律的具体要素第64-78页
  一、 句子容量的伸缩性更强而更富表现力第64-70页
   (一) 句式极尽长短变化第64-68页
   (二) 可加衬字第68-69页
   (三) 句字可增损第69-70页
  二、 平仄调协之“活”为表现曲韵提供更丰富的手段第70-74页
   (一) 平声辨阴阳第70-72页
   (二) 仄声别上去第72-74页
  三、 韵与情完美结合第74-78页
   (一) 韵部合并:韵字选择更加准确地表达复杂多样的感情第74-75页
   (二) 高密度快节奏用韵方式使韵律节奏紧锣密鼓第75-78页
    1 、 句句用韵、平仄通押第75-76页
    2 、 一韵到底第76-77页
    3 、 不避重韵第77-78页
第四章 散曲语言的设色技巧第78-93页
 第一节 色彩是散曲的一种特殊语言第78-88页
  一、 色彩作为一种语言艺术第78-80页
  二、 色彩作为散曲的特殊语言第80-88页
   (一) 色彩:描景绘人状物的装饰手段第80-83页
   (二) 色彩:造境抒怀的情感载体第83-88页
 第二节 散曲色彩艺术的建构方式第88-93页
  一、 以虚衬实第89-91页
   (一) 虚实并举第89-90页
   (二) 纯用虚色第90-91页
  二、 对比着色第91-93页
   (一) 以相近色互相烘托于单纯中见丰富第91页
   (二) 以对比色相反相成突显复杂情感第91-92页
   (三) 以不同面积的色彩对比收画龙点睛之效第92-93页
第五章 散曲语言的修辞艺术第93-146页
 第一节 关于散曲修辞的选择第93-97页
  一、 与社会的审美风尚和意趣趋向密切相关第94-96页
  二、 以散曲灵活开放的语言形态为前提条件第96-97页
 第二节 散曲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第97-146页
  一、 嵌字第97-101页
   (一) 整体进入本体第98-99页
   (二) 分散进入本体第99-101页
  二、 顶真第101-104页
   (一) 段与段之联环式顶真第101-102页
   (二) 句与句之联珠式顶真第102-104页
  三、 同字第104-107页
   (一) 首同第104-105页
   (二) 腰同第105页
   (三) 尾同第105-107页
  四、 重叠第107-114页
   (一) 叠字第107-110页
   (二) 叠词第110-113页
   (三) 叠句第113-114页
  五、 对偶第114-124页
   (一) 本句对第115页
   (二) 隔句对第115-117页
   (三) 首尾对第117页
   (四) 重叠对第117-118页
   (五) 隔调对第118页
   (六) 合璧对第118-119页
   (七) 鼎足对第119-120页
   (八) 连璧对第120页
   (九) 联珠对第120-121页
   (十) 同韵对第121页
   (十一) 流水对第121-122页
   (十二) 联绵对第122-124页
  六、 比喻第124-133页
   (一) 明喻、暗喻:近取譬第124-128页
   (二) 借喻:喻体的延伸第128-131页
   (三) 博喻:极情尽致第131-133页
  七、 引用第133-146页
   (一) 引用诗词成句第134-136页
   (二) 引用诗词文赋大意第136-138页
   (三) 引用典故第138-140页
   (四) 引用方言俗语第140-146页
参考文献第146-149页
致谢第149-15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与本论题有关的论文目录第150页

论文共1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汉语名词、量词匹配问题研究
下一篇:英语听力理解障碍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