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 | 第1-28页 |
| ·对虾白斑综合症的病原体 | 第11-13页 |
| ·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的命名 | 第11-12页 |
| ·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的分类地位 | 第12-13页 |
| ·对虾白斑综合症的症状及病理变化 | 第13页 |
| ·对虾白斑综合症的症状 | 第13页 |
| ·对虾白斑综合症的病理变化 | 第13页 |
| ·WSSV在对虾体内的感染增殖及分布 | 第13-15页 |
| ·WSSV在对虾体内的感染增殖 | 第13-14页 |
| ·WSSV在感染患病对虾体内的分布 | 第14-15页 |
| ·WSSV的理化特性 | 第15页 |
| ·WSSV的大小、形态结构及其检测 | 第15-17页 |
| ·WSSV的大小、形态结构 | 第15-16页 |
| ·WSSV的检测 | 第16-17页 |
| ·WSSV的感染宿主、传播途径及暴发性流行的因素 | 第17-18页 |
| ·WSSV的感染宿主 | 第17-18页 |
| ·WSSV的传播途径 | 第18页 |
| ·WSSV造成对虾养殖重大损失的因素 | 第18页 |
| ·对虾组织培养及WSSV感染的动物模型 | 第18-19页 |
| ·对虾组织培养 | 第18-19页 |
| ·WSSV感染的动物模型 | 第19页 |
| ·WSSV的基因组及其编码的多肽 | 第19-26页 |
| ·WSSV的基因组及其稳定性 | 第19-21页 |
| ·WSSV基因组编码的多肽 | 第21-26页 |
| ·WSSV病毒粒子的主要结构蛋白 | 第21-25页 |
| ·编码结构蛋白的基因在基因组中的定位 | 第25页 |
| ·结构蛋白之间的同源性及其理化特点 | 第25-26页 |
| ·本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26-28页 |
| 第二章 囊膜蛋白基因vp19、vp28的克隆、融合表达与纯化 | 第28-43页 |
| ·前言 | 第28-29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29-37页 |
| ·材料 | 第29页 |
| ·重组表达载体pET-vp(19+28)的构建 | 第29-35页 |
| ·WSSV病毒基因组的制备 | 第29页 |
| ·PCR扩增vp19和vp28基因 | 第29-30页 |
|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质粒的转化和提取 | 第30-31页 |
| ·vp(28+19)融合基因的克隆 | 第31-32页 |
| ·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2-35页 |
| ·外源蛋白在E.coli BL21(DE3)中的表达 | 第35-37页 |
| ·E.coli BL21(DE3)-pET-vp(19+28)的诱导表达 | 第35页 |
| ·表达产物的处理 | 第35页 |
| ·表达产物的SDS-PAGE鉴定 | 第35页 |
| ·Ni~(2+)柱亲和层析法纯化带His6标记的VP(19+28)蛋白 | 第35-36页 |
| ·组氨酸亲和层析柱的洗涤、再生和保存 | 第36-37页 |
| ·结果 | 第37-41页 |
| ·PCR扩增vp19和vp28基因 | 第37页 |
| ·vp(28+19)融合基因的克隆 | 第37-39页 |
| ·重组质粒pET-vp(19+28)的构建和鉴定 | 第39页 |
| ·外源蛋白在E.coli BL21(DE3)中的表达 | 第39页 |
| ·亲和层析法纯化带His6标记的VP(19+28)蛋白 | 第39-41页 |
| ·讨论 | 第41-43页 |
| 第三章 囊膜蛋白VP(19+28)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对病毒的中和作用 | 第43-48页 |
| ·引言 | 第43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3-45页 |
| ·材料 | 第43页 |
| ·Bradford法测定蛋白质浓度 | 第43-44页 |
| ·VP(19+28)多克隆抗血清的制备 | 第44页 |
| ·多克隆抗体对病毒的中和作用 | 第44-45页 |
| ·病毒粗提液和健康螯虾粗提液的制备 | 第44页 |
| ·病毒粗提液的滴度 | 第44-45页 |
| ·多克隆抗体对病毒的中和作用 | 第45页 |
| ·结果 | 第45-46页 |
| ·病毒粗提液的滴度 | 第45页 |
| ·多克隆抗体对病毒的中和作用 | 第45-46页 |
| ·讨论 | 第46-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6页 |
| 附页 | 第56-59页 |
| 硕士期间发表和待发表的文章 | 第59-60页 |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