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通史论文--研究、考订、评论论文

科举制度与唐宋士阶层

中文摘要 第1-6页
英文摘要  第6-8页
目录  第8-11页
绪论第11-26页
 一、 选题的意义及价值第11-13页
 二、 史料的类别与特点及选题范围的限定第13-18页
 三、 近百年来唐宋科举制度史研究状况分析第18-23页
 四、 个人的研究基础第23-24页
 五、 相关问题的思考第24-26页
第一章 科举制度在唐宋之际的嬗变轨迹第26-110页
 第一节 科目的系统、类型及沿革第26-40页
  一、 唐科目系统及类型第26-31页
  二、 唐诸科目的设置、沿革与综合类科目地位的提高第31-38页
  三、 北宋时期科目设置的变化与调整第38-40页
 第二节 进士科考试内容的变化第40-65页
  一、 隋唐第40-55页
  二、 五代第55-57页
  三、 两宋第57-65页
 第三节 糊名、誊录与殿试、覆试第65-85页
  一、 糊名与誊录第65-69页
  二、 殿试与覆试第69-85页
 第四节 特奏名、录取名额与进士的地理分布第85-110页
  一、 特奏名第85-90页
  二、 录取名额的变动第90-98页
  三、 进士在地理分布上的变化第98-110页
第二章 科举制度与唐宋士阶层内部结构的变动第110-142页
 第一节 唐宋之际士阶层内部结构的变动与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完备第110-125页
  一、 隋唐之际士阶层内部结构的变动与科举制的产生第110-113页
  二、 科举制度下唐代士庶的合流趋势第113-122页
  三、 宋代的科举变革与士阶层内部结构的大变动第122-125页
 第二节 世族的衰落与士阶层内部结构的分散化第125-142页
  一、 世族的延续与唐代科举的过渡性特征第125-132页
  二、 士阶层内部结构的分散化与宋代科举的制度化第132-142页
第三章 科举制度与唐宋士阶层政治社会地位的升降第142-197页
 第一节 科举制度:唐宋时期士阶层与专制政治的合流第142-158页
  一、 科举制度实行前中国古代士阶层的发展脉络第142-144页
  二、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专制政治利用科举对士阶层的笼络第144-150页
  三、 消解士人群体组织  加强君主集权第150-158页
 第二节 科举制度:“皇权-士大夫”体制的建立与危机第158-183页
  一、 “皇权--士大夫”体制的建立第158-166页
  二、 科举制度的弊端与士阶层对专制政治的疏离与背叛第166-174页
  三、 唐宋党争与科举第174-183页
 第三节 唐宋士阶层政治社会地位的升降及代价第183-197页
  一、 科举制度:士阶层地位的升与降第183-190页
  二、 求贤与縻士:唐宋君臣对科举制功能及其局限的反思第190-197页
第四章 科举制度与唐宋士阶层价值观念的转换第197-237页
 第一节 科举取士的平等化与唐宋士阶层等级意识的普遍化第197-205页
  一、 观念的转变:重门第--门第与官品兼重-- 重官品第197-199页
  二、 科举士人的贵族意识第199-200页
  三、 “官本位”价值观念的膨胀第200-202页
  四、 官僚政治下士阶层等级意识的加强第202-205页
 第二节 科举制度下士人功利观念的膨胀第205-216页
  一、 科举劝学与学风的普遍功利化第207-214页
  二、 禄蠹人格与士风的鄙俗化第214-216页
 第三节 科举制度下唐宋士阶层婚姻家庭观念的变动第216-237页
  一、 从“尚贵胄”到“尚冠盖”:士庶差别的消失与婚姻观念的变动第216-222页
  二、 “榜下择婿”与唐宋士人婚姻关系的变动第222-226页
  三、 科举制度下士人婚姻家庭关系的多重变奏第226-237页
余论第237-244页
 一、 是变革还是转型?第237-240页
 二、 几个需要强调的问题第240-244页
附图表第244-273页
参考书目第273-285页
后记第285-286页

论文共2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天丰药业公司营销中心绩效管理体系设计
下一篇:壶瓶山自然保护区蜘蛛区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