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4页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目前我国的水资源状况 | 第9页 |
·我国的工业水污染及治理概况 | 第9页 |
·铁炭微电解工艺的研究现状,工艺特点及问题 | 第9-11页 |
·铁炭微电解法的研究进展 | 第9页 |
·铁炭微电解法的基本原理 | 第9-10页 |
·铁炭微电解法的工艺特点 | 第10-11页 |
·铁炭微电解法的优缺点 | 第11页 |
·微电解工艺废水处理运用实例 | 第11-13页 |
·本课题工作的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第一章 铁炭微电解法处理混合农药废水的研究 | 第14-22页 |
·前言 | 第14页 |
·实验装置与流程 | 第14-15页 |
·农药废水水质 | 第15页 |
·测试项目与方法 | 第15页 |
·主要测试仪器与设备 | 第15-16页 |
·主要试验方法及工艺参数 | 第16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16-21页 |
·进水pH值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16-17页 |
·接触时间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17页 |
·进水浓度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17页 |
·微电解出水的后处理工艺探索 | 第17-19页 |
·反复微电解处理的能力探索 | 第19-20页 |
·微电解处理农药废水的工艺方法及效果对比 | 第20页 |
·分析与讨论 | 第20-21页 |
·结论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微电解/Fenton法协同处理石化废水的研究 | 第22-26页 |
·前言 | 第22页 |
·Fenton氧化法的基本原理和工艺特点 | 第22-23页 |
·Fenton氧化法的基本原理 | 第22页 |
·Fenton氧化法的工艺特点 | 第22-23页 |
·试验条件与方法 | 第23-24页 |
·石化废水水质 | 第23页 |
·试验及测试方法 | 第23-24页 |
·主要测试项目及方法 | 第24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4-25页 |
·单独微电解法的处理效果 | 第24页 |
·单独Fenton氧化法的处理效果 | 第24-25页 |
·微电解/Fenton氧化法联合的处理效果 | 第25页 |
·结论 | 第25-26页 |
第三章 铁炭微电解法模拟染料废水脱色的研究 | 第26-39页 |
·前言 | 第26页 |
·丝棒微电解材料对的介绍 | 第26-27页 |
·“丝棒法”试验及分析测试方法 | 第27-28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27页 |
·计算方法 | 第27页 |
·主要测试方法 | 第27-28页 |
·“丝棒法”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8-30页 |
·不同反应体系对活性艳红X-3B脱色效果的影响 | 第28页 |
·铁丝长度对丝棒法脱色效果的影响 | 第28页 |
·碳棒大小对丝棒法脱色效果的影响 | 第28-29页 |
·进水pH值对丝棒法脱色效果的影响 | 第29页 |
·曝气对丝棒法脱色效果的影响 | 第29-30页 |
·电解质的加入对丝棒法脱色效果的影响 | 第30页 |
·丝棒法脱色机理的初步探讨 | 第30页 |
·微电解法对10种染料废水的模拟脱色实验 | 第30-39页 |
·研究背景与目的 | 第30-31页 |
·试验条件与方法 | 第31-32页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2-37页 |
(1) 活性艳红X-3B(Reactive Red X-3B) | 第32页 |
(2) 刚果红 (Congo red) | 第32-33页 |
(3) 孔雀石绿 (Malachite green) | 第33页 |
(4) 靛蓝胭脂红 (Indigo carmine) | 第33-34页 |
(5) 结晶紫(Crystal violet) | 第34页 |
(6) 金橙II (Orange II) | 第34-35页 |
(7) 橙黄G (Orange G) | 第35页 |
(8) 甲基紫 (Methyl violet) | 第35-36页 |
(9) 苯酚红(Phenol red) | 第36-37页 |
(10) 铬黑T (Eriochrome black T) | 第37页 |
·染料模拟脱色试验结果总结与探讨 | 第37-39页 |
第四章 铁炭微电解法降解模型化合物苯酚的效果及苯酚对染料微电解降解的阻滞效应研究 | 第39-44页 |
·前言 | 第39页 |
·试验条件与方法 | 第39页 |
·苯酚的微电解降解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9-42页 |
·试验材料的初步筛选 | 第40页 |
·pH值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40-41页 |
·H2O2的加入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41-42页 |
·苯酚对染料的微电解降解的阻滞效应研究 | 第42-43页 |
·试验起因与目的 | 第42页 |
·试验条件与方法 | 第42页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42-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第五章 双级微电解法处理毒死蜱生产废水的研究 | 第44-50页 |
·前言 | 第44页 |
·实验装置及流程 | 第44页 |
·农药废水水质 | 第44页 |
·测试项目与方法 | 第44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4-48页 |
·进水pH值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45页 |
·最佳停留时间的确定 | 第45页 |
·H2O2的加入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45-46页 |
·微电解出水的后处理工艺的确定 | 第46-47页 |
·微电解连续运行出水规律变化 | 第47-48页 |
·双级微电解的处理效果 | 第48页 |
·结论 | 第48-50页 |
第六章 微电解一体化连续式废水处理装置的设计及有关微电解工艺及其研 究方向的探讨 | 第50-57页 |
·前言 | 第50页 |
·一体化废水处理装置的设计 | 第50-53页 |
·装置设计思路及目的 | 第50-51页 |
·微电解工段装置的设计 | 第51-52页 |
·调节池和混凝池结构的设计 | 第52-53页 |
·有关微电解工艺若干问题的探讨 | 第53-56页 |
·微电解最佳工艺的探索方法 | 第53页 |
·微电解常用材料的性质分析 | 第53-54页 |
·微电解理论基础-材料腐蚀电化学的分析 | 第54-55页 |
·微电解法与其它废水处理工艺的联结可能性论证 | 第55-56页 |
·微电解工艺的研究方向讨论及展望 | 第56-57页 |
·微电解研究方向探讨 | 第56页 |
·微电解工艺的展望 | 第56-57页 |
结论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附录:个人简介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