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轻工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纺织、印染工业论文

碱减量印染废水剩余污泥减量化工艺研究

引言第1-15页
第一章 碱减量印染废水的特征第15-24页
   ·印染废水的一般特征第15-16页
   ·碱减量印染废水的特征第16-22页
     ·碱减量印染废水发生的背景第16-17页
     ·废水的特征污染物第17-18页
     ·废水的COD与BOD特征第18-20页
     ·废水的pH特征第20-21页
     ·废水中的染料与色度特征第21-22页
     ·碱减量印染废水综合水质指标第22页
   ·本章小结第22-24页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研究内容第24-39页
   ·前言第24页
   ·含TA的废水处理技术第24-26页
     ·物理化学处理方法第24页
     ·生物处理方法第24-26页
     ·物化、生化联合处理工艺第26页
   ·碱减量印染废水处理技术第26-27页
   ·剩余污泥的常规处置方法与资源化技术第27-28页
     ·卫生填埋第27页
     ·焚烧与热能利用第27-28页
     ·海洋投弃法第28页
     ·土地利用第28页
     ·其它利用第28页
   ·利用新技术对剩余污泥进行处理第28-31页
     ·好氧消化、厌氧消化和热干燥法第28-29页
     ·湿式氧化法(wet air oxidation简称WAO)第29-30页
     ·高速生物反应器第30-31页
     ·等离子体处理技术第31页
     ·超声波处理技术第31页
   ·剩余污泥的减量化第31-35页
     ·膜生物反应器(MBR)第32-33页
     ·生物捕食法第33页
     ·解偶联新陈代谢(代谢终止)第33-34页
     ·微生物的强化作用第34页
     ·新技术与传统工艺的结合第34-35页
   ·本研究的目的与内容第35-39页
第三章 碱减量印染废水剩余污泥减量化试验第39-54页
   ·水解酸化应用于剩余污泥减量化的机理第39-43页
     ·水解酸化第39-40页
     ·水解阶段第40-41页
     ·酸化发酵阶段第41-42页
     ·水解酸化工艺第42-43页
   ·剩余污泥第43-44页
   ·水解酸化处理剩余污泥第44-45页
   ·试验部分第45-54页
     ·模拟废水的配制第45-46页
     ·试验工艺流程第46-50页
     ·试验的启动第50-52页
     ·对比试验第52-53页
     ·试验测试方法第53-54页
第四章 含碱减量印染废水剩余污泥减量结果讨论第54-81页
   ·在间歇式静态条件下水解酸化的影响因素分析第54-60页
     ·温度的影响第54-58页
     ·污泥浓度的影响第58-59页
     ·搅拌对水解的影响第59-60页
   ·连续式反应时的影响因素分析第60-76页
     ·COD负荷对污泥减量的影响第60-64页
     ·水力停留时间的影响第64-67页
     ·污泥回流的影响第67-76页
   ·连续式反应器各段的污泥平衡状况第76-79页
     ·A_1反应器的污泥平衡状况第77-78页
     ·、 A_2反应器的污泥平衡状况第78页
     ·、 O段反应器的污泥平衡状况第78-79页
     ·、 整个系统的污泥平衡状况第79页
   ·本章小结第79-81页
第五章 特征污染物TA的降解规律及其工程意义第81-91页
   ·前言第81-83页
   ·试验部分第83页
   ·结果与讨论第83-89页
     ·静态厌氧活性污泥法去除TA的研究第83-85页
     ·静态好氧活性污泥法处理TA的研究第85-86页
     ·缺氧、兼氧、接触氧化处理TA的研究第86-89页
   ·TA生物降解性的意义第89页
   ·本章小结第89-91页
第六章 动力学分析第91-98页
   ·剩余污泥水解酸化减量系统第91-94页
     ·剩余污泥水解酸化减量的模型假设第91-92页
     ·剩余污泥水解酸化减量的模型建立第92-94页
   ·TA降解动力学第94-98页
     ·TA好氧降解动力学模型的建立第94-96页
     ·易降解有机质对TA兼氧降解的影响第96-98页
参考文献第98-10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03-104页
致谢第104页

论文共10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竞合之管窥
下一篇:聚醚酰亚胺改性氰酸酯体系的反应诱导相分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