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林业基础科学论文--森林生物学论文--森林生态学论文

浙江省常绿阔叶林的生态学研究

前言第1-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20页
1 引言第20-32页
   ·常绿阔叶林概述第20-23页
     ·常绿阔叶林概念第20页
     ·常绿阔叶林的分布及中国常绿阔叶林的地位第20-21页
     ·常绿阔叶林的生态意义第21-22页
     ·常绿阔叶林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22-23页
   ·常绿阔叶林研究概况第23-31页
     ·国外常绿阔叶林研究第23页
     ·中国常绿阔叶林研究第23-25页
     ·浙江省常绿阔叶林研究第25-31页
   ·本项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第31-32页
2 研究地区自然概况、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32-41页
   ·自然条件概况第32-35页
     ·地理位置第32页
     ·地貌特点第32页
     ·气候第32-33页
     ·土壤第33-34页
     ·植被第34-35页
     ·千岛湖地区概况第35页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35-41页
     ·种类组成的区系地理分析第36页
     ·外貌特征分析第36页
     ·群落结构分析第36页
     ·物种多样性第36-37页
     ·种间联结与生态位分析第37-38页
     ·生物量、碳储量及碳密度第38页
     ·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碳密度、碳储量、碳平衡第38-39页
     ·常绿阔叶林自然恢复演替系列的构建第39-40页
     ·土壤化学分析第40-41页
3 常绿阔叶林的区系成分第41-57页
   ·科的地理分布类型第41-43页
   ·属的地理分布类型第43-48页
   ·种的地理分布类型第48-50页
   ·林木层物种区系组成及重要性分析第50-55页
     ·科及其分布区类型重要性分析第50-52页
     ·属及其分布区类型的重要性分析第52-55页
     ·种的分布类型重要性分析第55页
   ·小结第55-57页
4 常绿阔叶林外貌第57-69页
   ·生活型组成第57-62页
     ·生活型组成基本特征第57-58页
     ·生活型组成随经度、纬度变化趋势第58-62页
   ·叶的性质第62-66页
     ·叶的一般特征第62-65页
     ·叶的性质随纬度变化第65-66页
   ·林木层生活型组成及叶的性质的重要性分析第66-68页
     ·林木层生活型组成的重要性分析第66-67页
     ·林木层叶的性质重要性分析第67-68页
   ·小结第68-69页
5 常绿阔叶林物种组成与结构特征第69-78页
   ·乔木层物种组成与结构特征第69-74页
   ·灌木层物种组成与结构特征第74-75页
   ·草本层物种组成与结构特征第75-76页
   ·层间植物组成与结构特征第76页
   ·小结第76-78页
6 常绿阔叶林的物种多样性和稳定性第78-89页
   ·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特征第78-81页
     ·物种丰富度第78-80页
     ·Gleason指数第80-81页
     ·Simpson指数与Shannon-Wiener指数第81页
   ·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指数空间变化第81-86页
     ·随纬度的变化第81-82页
     ·随经度的变化第82页
     ·物种多样性随海拔高度的变化第82-86页
   ·常绿阔叶林稳定性分析第86-88页
   ·小结第88-89页
7 常绿阔叶林主要种群的生态位研究第89-113页
   ·生态位宽度分析第93-95页
   ·生态位重叠分析第95-100页
   ·主要种群间联结关系第100-112页
   ·小结第112-113页
8 常绿阔叶林资源及其演变过程第113-124页
   ·常绿阔叶林资源现状特点第113-114页
   ·常绿阔叶林资源的演变过程第114-121页
     ·常绿阔叶林面积与蓄积变化第114-116页
     ·常绿阔叶林生产力变化第116页
     ·常绿阔叶林成熟度变化第116-117页
     ·常绿阔叶林的质量变化第117-118页
     ·常绿阔叶林生物量变化第118-119页
     ·常绿阔叶林的碳贮量变化第119-120页
     ·常绿阔叶林碳密度变化第120-121页
   ·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的碳平衡第121-123页
   ·小结第123-124页
9 常绿阔叶林分布与特点第124-137页
   ·浙北杭州湾两岸太湖平原绿化分区第124-126页
   ·浙西山地丘陵青冈苦槠林分区第126-128页
   ·浙东低山丘陵岛屿甜槠木荷林分区第128-131页
   ·浙南中山槠栲樟楠类常绿阔叶林分区第131-133页
   ·浙东南丘陵低山栲树、细柄蕈树林分区第133-135页
   ·小结第135-137页
10 常绿阔叶林自然恢复过程中的生态学变化第137-155页
   ·常绿阔叶林自然恢复演替系列的构建第137-144页
     ·自然恢复演替过程中种间联结关系与演替种组划分第140页
     ·自然恢复演替系列的重构第140-142页
     ·自然恢复演替阶段的划分第142-143页
     ·自然恢复演替过程模型预测第143-144页
   ·常绿阔叶林自然恢复演替过程中物种组成变化第144-146页
   ·常绿阔叶林恢复演替过程中生活型组成变化第146-147页
   ·常绿阔叶林恢复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变化第147-148页
   ·常绿阔叶林恢复演替过程中蓄积量和生物量变化第148-149页
   ·常绿阔叶林恢复演替过程中枯落物现存量及养分变化第149-151页
   ·常绿阔叶林恢复演替过程中土壤化学性质变化第151-153页
   ·常绿阔叶林自然恢复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碳密度变化第153-154页
   ·小结第154-155页
11 常绿阔叶林恢复与重建技术的探讨第155-177页
   ·恢复与重建的原则第155-156页
   ·不同退化类型的恢复与重建技术第156-159页
     ·从裸露地开始的常绿阔叶林恢复与重建技术第156-157页
     ·从次生灌丛开始的常绿阔叶林恢复技术第157-158页
     ·从次生林开始的常绿阔叶林恢复技术第158-159页
   ·人工促进常绿阔叶林恢复的实践第159-176页
     ·次生灌丛群落生态学特性的分析第159-165页
     ·人工促进次生灌丛向常绿阔叶林恢复的群落生态学分析第165-174页
     ·人工促进马尾松和松阔混交林恢复为常绿阔叶林第174-176页
   ·小结第176-177页
12 总结第177-181页
   ·研究的主要结论第177-180页
   ·主要创新之处第180-181页
参考文献第181-190页
附录1 浙江省常绿阔叶林主要树种名录第190-193页
附录2 作者简介第193-194页
附录3 导师简介第194-196页
 博士生导师 贺庆棠教授 简历第194-195页
 博士生副导师 周国模教授 简历第195-196页
附录4 读博期间正式发表的论文第196-197页
致谢第197页

论文共19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下一篇:柔性机器人协调操作系统运动规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