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皴和皴法
绪论 | 第1-13页 |
一 论皴 | 第13-40页 |
1 、 什么是皴 | 第13-14页 |
2 、 皴的视觉特征 | 第14-17页 |
3 、 “山水皴”与“山石皴” | 第17-18页 |
4 、 “山石皴”的演变 | 第18-23页 |
5 、 为什么要创造“山水皴” | 第23-27页 |
6 、 “山水皴”产生的技术前提 | 第27-31页 |
7 、 吴道子与山水画产生的关系 | 第31-37页 |
8 、 小结 | 第37-40页 |
二 论皴法 | 第40-80页 |
1 、 从皴向皴法的转变 | 第40-43页 |
2 、 为什么要有这个转变 | 第43-47页 |
3 、 “法”的特点 | 第47-48页 |
4 、 荆浩、董源与皴法的确立 | 第48-51页 |
5 、 两宋皴法的复杂多样 | 第51-58页 |
6 、 元以降皴法的简化 | 第58-72页 |
7 、 董其昌的皴法逻辑 | 第72-77页 |
8 、 皴法与山水画的发展同步 | 第77-80页 |
三 论皴和皴法的发展 | 第80-118页 |
1 、 皴和皴法与肌理 | 第80-88页 |
2 、 在日本画中皴和皴法的消失 | 第88-93页 |
3 、 “无风格”的皴和皴法 | 第93-97页 |
4 、 李可染的创造 | 第97-103页 |
5 、 刘国松的创造 | 第103-108页 |
6 、 创造是皴和皴法发展的唯一道路 | 第108-118页 |
四 结论 | 第118-123页 |
附录一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23-127页 |
附录二 插图和表格目录 | 第127-129页 |
附录三 名词索引 | 第129-130页 |
后记 | 第130-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