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行算法性能评测及并行监测工具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现
|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高性能计算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页 |
| ·课题研究内容和成果 | 第12-13页 |
| ·论文组织 | 第13-14页 |
| 第二章 并行计算相关知识 | 第14-23页 |
| ·并行计算机 | 第14-16页 |
| ·并行计算机分类 | 第14页 |
| ·并行计算机访存模式 | 第14-15页 |
| ·工作站机群COW | 第15-16页 |
| ·并行计算软件环境 | 第16-18页 |
| ·MPI和PVM并行计算环境 | 第16-17页 |
| ·并行计算环境实例 | 第17-18页 |
| ·并行算法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 ·并行算法的定义及分类 | 第18页 |
| ·并行程序设计方法 | 第18-19页 |
| ·并行算法性能量度 | 第19-20页 |
| ·并行计算模型 | 第20-21页 |
| ·并行算法(程序)性能分析方法 | 第21页 |
| ·小结 | 第21-23页 |
| 第三章 分布存储LogP模型和BSP模型 | 第23-36页 |
| ·LogP模型研究 | 第23-28页 |
| ·基本原理 | 第23-25页 |
| ·性能参数评测 | 第25-28页 |
| ·参数化LogP模型 | 第25-26页 |
| ·LogP模型测试原理 | 第26-28页 |
| ·MPILogP测试结果分析 | 第28页 |
| ·BSP模型研究 | 第28-34页 |
| ·基本原理 | 第28-30页 |
| ·性能参数评测 | 第30-31页 |
| ·BSP模型的编程实现 | 第31-34页 |
| ·BSPlib函数库介绍 | 第32页 |
| ·BSP并行程序设计 | 第32-34页 |
| ·两种模型的比较 | 第34-35页 |
| ·小结 | 第35-36页 |
| 第四章 两种模型下的算法性能分析 | 第36-56页 |
| ·LogP模型 | 第36-45页 |
| ·点点通信 | 第36-38页 |
| ·“乒乓”通信模型 | 第36-37页 |
| ·分析与测试 | 第37-38页 |
| ·性能优化措施 | 第38页 |
| ·矩阵相乘 | 第38-41页 |
| ·实现原理 | 第39页 |
| ·性能分析 | 第39-41页 |
| ·FFT算法 | 第41-45页 |
| ·基本原理 | 第41-43页 |
| ·性能分析 | 第43-45页 |
| ·并行算法优化 | 第45页 |
| ·BSP模型 | 第45-52页 |
| ·归并排序 | 第45-46页 |
| ·快速排序 | 第46-48页 |
| ·抽样排序 | 第48-52页 |
| ·动态负载平衡问题研究 | 第52-54页 |
| ·小结 | 第54-56页 |
| 第五章 并行监测工具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 | 第56-73页 |
| ·Paradyn并行监测工具 | 第56-60页 |
| ·Paradyn系统 | 第56-57页 |
| ·Paradyn动态测试技术 | 第57-58页 |
| ·动态测试接口DyninstAPI | 第58-60页 |
| ·AIMS并行监测工具 | 第60-64页 |
| ·AIMS系统 | 第60-61页 |
| ·AIMS事件跟踪技术 | 第61-62页 |
| ·AIMS监测库分析 | 第62-64页 |
| ·并行监测工具的设计与实现 | 第64-72页 |
| ·系统体系结构 | 第65-66页 |
| ·启动模块的工作原理 | 第66-69页 |
| ·主要函数及工作流程 | 第69-71页 |
| ·测试与分析 | 第71-72页 |
| ·小结 | 第72-73页 |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73-75页 |
| ·本文总结 | 第73-74页 |
| ·下一步工作 | 第74-75页 |
| 致谢 | 第75-76页 |
| 附录: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6-77页 |
| 参考文献表 | 第77-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