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44页 |
1.1 引言 | 第13页 |
1.2 混凝土疲劳性能试验研究概况 | 第13-25页 |
1.2.1 单轴疲劳试验 | 第13-19页 |
1.2.2 多轴疲劳试验 | 第19-21页 |
1.2.3 影响混凝土疲劳性能的因素 | 第21-25页 |
1.3 混凝土疲劳问题理论研究进展 | 第25-31页 |
1.3.1 疲劳裂纹扩展理论 | 第25-26页 |
1.3.2 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 第26-28页 |
1.3.3 疲劳破坏随机预测理论 | 第28-30页 |
1.3.4 疲劳本构模型研究 | 第30-31页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31-32页 |
1.4.1 试验研究 | 第31页 |
1.4.2 理论研究 | 第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44页 |
第二章 混凝土多轴疲劳试验设备与技术 | 第44-59页 |
2.1 引言 | 第44-46页 |
2.2 试验系统 | 第46-50页 |
2.2.1 加载系统 | 第46-48页 |
2.2.2 控制系统 | 第48-49页 |
2.2.3 数据采集系统 | 第49-50页 |
2.2.4 液压源及冷却系统 | 第50页 |
2.3 试验准备工作 | 第50-52页 |
2.3.1 个体试件初始强度 | 第50-52页 |
2.3.2 试件样本确定 | 第52页 |
2.4 试验技术 | 第52-56页 |
2.4.1 减摩措施 | 第52-53页 |
2.4.2 试验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 第53-54页 |
2.4.3 疲劳损伤的测量 | 第54-56页 |
2.5 结论 | 第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第三章 定侧压混凝土双轴等幅与变幅抗压疲劳试验研究 | 第59-77页 |
3.1 引言 | 第59页 |
3.2 试验概况 | 第59-61页 |
3.2.1 试件制作 | 第59页 |
3.2.2 试验系统 | 第59-60页 |
3.2.3 试验程序 | 第60-61页 |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61-75页 |
3.3.1 试件破坏形态与双轴破坏机理 | 第61-62页 |
3.3.2 疲劳强度 | 第62-66页 |
3.3.3 疲劳变形 | 第66-75页 |
3.4 结论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7页 |
第四章 混凝土双轴抗压疲劳累积损伤规律研究 | 第77-89页 |
4.1 引言 | 第77-78页 |
4.2 试验概况 | 第78页 |
4.3 线性损伤累积准则 | 第78-79页 |
4.3.1 Miner准则 | 第78页 |
4.3.2 Corten-Dolan损伤公式 | 第78-79页 |
4.4 非线性疲劳损伤累积规律 | 第79-85页 |
4.4.1 损伤的测量 | 第79-82页 |
4.4.2 损伤累积模型 | 第82-85页 |
4.5 剩余寿命预测及分析 | 第85-87页 |
4.6 结论 | 第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89页 |
第五章 定侧压混凝土双轴等幅拉-压疲劳性能试验研究 | 第89-104页 |
5.1 引言 | 第89-90页 |
5.2 试验概况 | 第90-93页 |
5.2.1 试验系统 | 第90页 |
5.2.2 试件制作 | 第90-91页 |
5.2.3 试验方法 | 第91-93页 |
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93-101页 |
5.3.1 试件破坏形态 | 第93-94页 |
5.3.2 疲劳强度 | 第94-97页 |
5.3.3 疲劳变形 | 第97-101页 |
5.4 结论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4页 |
第六章 定侧压混凝土双轴变幅拉-压疲劳累积损伤试验研究 | 第104-114页 |
6.1 引言 | 第104页 |
6.2 试验概况 | 第104-105页 |
6.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105-110页 |
6.3.1 疲劳强度 | 第105-106页 |
6.3.2 疲劳变形 | 第106-110页 |
6.4 疲劳损伤模型 | 第110-113页 |
6.4.1 损伤变量 | 第110页 |
6.4.2 损伤演变方程 | 第110-111页 |
6.4.3 模型验证 | 第111-113页 |
6.5 结论 | 第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14页 |
第七章 混凝土疲劳破坏随机预测模型研究与应用 | 第114-132页 |
7.1 引言 | 第114页 |
7.2 混凝土疲劳强度预测的灰色模型 | 第114-118页 |
7.2.1 建立灰色GM(1,1)模型 | 第114-116页 |
7.2.2 疲劳强度估算实例 | 第116-118页 |
7.2.2.1 试验数据选取 | 第116页 |
7.2.2.2 GM(1,1)模型的建立 | 第116-117页 |
7.2.2.3 模型检验 | 第117-118页 |
7.2.2.4 混凝土疲劳强度的灰色预测 | 第118页 |
7.2.3 小结 | 第118页 |
7.3 基于剩余强度退化的混凝土疲劳寿命估算 | 第118-124页 |
7.3.1 混凝土剩余强度衰减方程 | 第118-120页 |
7.3.2 复杂荷载下的疲劳寿命估算 | 第120-122页 |
7.3.2.1 两级疲劳加载的情况 | 第120-121页 |
7.3.2.2 多级疲劳加载的情况 | 第121页 |
7.3.2.3 随机疲劳加载的情况 | 第121-122页 |
7.3.3 疲劳寿命估算实例 | 第122-124页 |
7.3.4 小结 | 第124页 |
7.4 混凝土疲劳损伤累积的神经网络模型 | 第124-132页 |
7.4.1 损伤的定量与描述 | 第124-125页 |
7.4.2 神经网络原理及系统仿真的实现 | 第125-128页 |
7.4.2.1 人工神经网络 | 第125-126页 |
7.4.2.2 模拟疲劳损伤累积的BP网络模型 | 第126-127页 |
7.4.2.3 混凝土疲劳损伤发展的仿真过程 | 第127-128页 |
7.4.3 模型验证评价 | 第128-129页 |
7.4.3.1 仿真实例 | 第128页 |
7.4.3.2 BP网络模型的检验与评价 | 第128-129页 |
7.4.4 小结 | 第129-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32页 |
第八章 疲劳荷载作用下混凝土的边界面模型研究 | 第132-147页 |
8.1 引言 | 第132页 |
8.2 边界面模型研究概况 | 第132-136页 |
8.2.1 混凝土边界面模型研究的历史 | 第132-133页 |
8.2.2 基本概念 | 第133-134页 |
8.2.3 边界面模型的组成 | 第134-136页 |
8.3 应用边界面模型模拟疲劳荷载作用下混凝土的性能 | 第136-141页 |
8.3.1 模型选择 | 第136-137页 |
8.3.2 混凝土疲劳模拟的算例 | 第137-140页 |
8.3.3 对现有模型的评价 | 第140-141页 |
8.4 结论 | 第141页 |
附录Ⅰ | 第141-145页 |
参考文献 | 第145-147页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47-150页 |
9.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147-148页 |
9.2 展望 | 第148-150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150-15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课题与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51-152页 |
致谢 | 第152-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