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9页 |
1 引言 | 第9-22页 |
1.1 对糖类的再认识 | 第9-11页 |
1.1.1 多糖 | 第9-10页 |
1.1.2 多糖的功能 | 第10-11页 |
1.2 多糖的种类及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1.2.1 植物来源多糖 | 第11-12页 |
1.2.2 动物来源多糖 | 第12-13页 |
1.2.3 藻类地衣来源多糖 | 第13页 |
1.2.4 微生物来源多糖 | 第13-14页 |
1.3 大蒜及大蒜多糖 | 第14-21页 |
1.3.1 大蒜的成分及其药理作用 | 第14-15页 |
1.3.2 大蒜的药理作用 | 第15-17页 |
1.3.3 大蒜及其成份的研究 | 第17-20页 |
1.3.4 大蒜多糖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20-21页 |
1.4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1-2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2-31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2页 |
2.2 试验试剂与仪器设备 | 第22-24页 |
2.3 试验方法 | 第24-31页 |
2.3.1 大蒜粉预处理 | 第24页 |
2.3.2 提取工艺参数单因子试验 | 第24-26页 |
2.3.3 最佳提取工艺参数的筛选研究 | 第26-27页 |
2.3.4 验证试验 | 第27页 |
2.3.5 不同原料的提取率 | 第27页 |
2.3.6 大蒜粗多糖的纯化 | 第27-28页 |
2.3.7 多糖B2的纯度鉴定 | 第28页 |
2.3.8 单糖组成分析 | 第28-30页 |
2.3.9 多糖的构型分析 | 第30页 |
2.3.10 分子量的测定 | 第30页 |
2.3.11 理化性质 | 第30-3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1-52页 |
3.1 提取工艺参数对粗多糖提取率的影响 | 第31-34页 |
3.1.1 提取温度对粗多糖提取率的影响 | 第31页 |
3.1.2 料水比对粗多糖提取率的影响 | 第31-32页 |
3.1.3 提取时间对粗多糖提取率的影响 | 第32-33页 |
3.1.4 提取次数对粗多糖提取率的影响 | 第33-34页 |
3.2 最佳提取工艺参数筛选结果 | 第34-39页 |
3.2.1 三因子二次正交旋转试验设计试验结果 | 第34页 |
3.2.2 回归方程 | 第34-35页 |
3.2.3 单因子效应值分析(固定因子取0水平) | 第35-37页 |
3.2.4 交互效应分析 | 第37-39页 |
3.2.5 最佳提取工艺参数的确定 | 第39页 |
3.3 验证试验 | 第39-40页 |
3.4 不同原料的提取率 | 第40页 |
3.5 大蒜中性多糖的分离、纯化 | 第40-44页 |
3.5.1 乙醇分级醇析多糖 | 第40-41页 |
3.5.2 粗多糖的定性分析 | 第41页 |
3.5.3 果胶类物质的去除 | 第41-42页 |
3.5.4 脱蛋白 | 第42页 |
3.5.5 透析 | 第42页 |
3.5.6 过纤维素柱层析纯化 | 第42-44页 |
3.6 多糖纯度的鉴定 | 第44-45页 |
3.6.1 SephadexG-200凝胶层析柱法 | 第44页 |
3.6.2 熔点测定法 | 第44-45页 |
3.7 单糖组成分析 | 第45-48页 |
3.7.1 气相色谱分析 | 第45-47页 |
3.7.2 薄层层析 | 第47-48页 |
3.8 多糖的构型分析 | 第48-49页 |
3.8.1 红外光谱法 | 第48-49页 |
3.8.2 旋光分析法 | 第49页 |
3.9 分子量的测定 | 第49-50页 |
3.10 理化性质 | 第50-51页 |
3.11 粗多糖的粘度曲线 | 第51页 |
3.12 中性多糖的纯化效果 | 第51-52页 |
4 讨论 | 第52-54页 |
4.1 大蒜多糖的分离纯化 | 第52页 |
4.2 大蒜多糖的单糖组成 | 第52页 |
4.3 大蒜多糖的分子量 | 第52-53页 |
4.4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第53-54页 |
4.4.1 蛋白质和色素的脱除 | 第53页 |
4.4.2 多糖的活性中心 | 第53页 |
4.4.3 微量元素与多糖活性的关系 | 第53-54页 |
4.4.4 分子修饰 | 第54页 |
5 结论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的目录及对应章节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