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一、 综述 | 第7-10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7页 |
(二) 国内外学术研究前沿状况述评 | 第7-9页 |
1 、 国外对休闲都市的研究与实践 | 第7-8页 |
2 、 国内对休闲都市的探索 | 第8-9页 |
(三) 本研究主要技术手段 | 第9-10页 |
1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9页 |
2 、 本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二、 休闲都市的基本概念体系认知 | 第10-11页 |
(一) 相关概念的辨析 | 第10页 |
1 、 城市、都市和都市休闲 | 第10页 |
2 、 休闲都市 | 第10页 |
(二) 休闲都市基本特征解读 | 第10-11页 |
1 、 都市的休闲度高,参与性强 | 第11页 |
2 、 都市休闲资源量大质优,休闲产业化程度高 | 第11页 |
3 、 都市休闲感知形象强 | 第11页 |
4 、 都市的现代化和国际化程度高 | 第11页 |
三、 休闲都市评判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11-18页 |
(一) 构建原则 | 第11-12页 |
(二) 评判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12-17页 |
1 、 客观评价 | 第12-14页 |
(1) 城市现代化指标 | 第12-13页 |
(2) 城市国际化指标 | 第13-14页 |
2 、 主观评价 | 第14-15页 |
(1) 休闲主体评判因子 | 第15页 |
(2) 休闲客体评判因子 | 第15页 |
(3) 休闲介体评判因子 | 第15页 |
(4) 其它因素 | 第15页 |
3 、 主观评价指标权重分析 | 第15-17页 |
(三) 初步结论 | 第17-18页 |
四、 国内城市构建休闲都市的资质条件分析 | 第18-28页 |
(一) 国内城市构建休闲都市的资质量化分析 | 第18-22页 |
1 、 决策方案及指标的确定 | 第19-20页 |
2 、 根据评价指标类型构造规范化决策矩阵 | 第20-21页 |
3 、 根据离差最大化决策原理计算最优归一化加权向量 | 第21页 |
4 、 构造出加权规范化决策矩阵,计算、评价与排序 | 第21-22页 |
(二) 国内城市构建休闲都市的资质定性评价 | 第22-25页 |
1 、 指标选取的说明 | 第22-23页 |
2 、 城市排序及其影响因素的解析 | 第23-24页 |
3 、 结论与启示 | 第24-25页 |
(三) 杭州市构建休闲都市的SWOT分析 | 第25-28页 |
1 、 杭州构建休闲都市的优势条件分析 | 第25页 |
2 、 杭州构建休闲都市的劣势诊断 | 第25-26页 |
3 、 杭州构建休闲都市的机遇阐释 | 第26-27页 |
(1) 休闲时代的到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 第26页 |
(2) “休闲之都”是杭州城市品牌塑造的另一名片 | 第26-27页 |
(3) 世界休闲博览会是杭州构建休闲都市的有利支撑 | 第27页 |
4 、 杭州构建休闲都市的威胁认知 | 第27页 |
5 、 结语 | 第27-28页 |
五、 休闲都市构建途径的实证研究--以杭州市为例 | 第28-42页 |
(一) 构筑都市休闲产业--休闲经济的利益先享 | 第28-31页 |
1 、 休闲经济的凸显 | 第28-29页 |
2 、 休闲经济(产业)的构筑及其意义--以杭州市为例 | 第29-31页 |
(1) 培育现代化的休闲理念,树立正确的休闲观 | 第29页 |
(2) 推广个性化的休闲服务,满足多元化的休闲需求 | 第29页 |
(3) 完善标准化的休闲设施,凸显都市休闲个性 | 第29-30页 |
(4) 创造国际化的休闲环境,提升都市的美誉度 | 第30页 |
(5) 开发多样化的休闲产品,提倡多元健康的休闲方式 | 第30-31页 |
(6) 制定系统化的政策措施,保障休闲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 第31页 |
(二) 优化都市人居环境--打造“休闲人居”新名片 | 第31-35页 |
1 、 都市人居环境的演变历程 | 第31页 |
2 、 都市人居环境优化的原则、目标和手段 | 第31-32页 |
3 、 杭州人居环境的优化 | 第32-35页 |
(1) 景观房产的缘起 | 第32-33页 |
(2) 景观房产热的冷思考 | 第33-34页 |
(3) 从景观房产到休闲人居 | 第34-35页 |
(4) 休闲人居提出的意义 | 第35页 |
(三) 营造都市休闲空间--文化推广与活动引入 | 第35-41页 |
1 、 休闲文化与休闲活动 | 第35-36页 |
2 、 大众休闲空间的营造 | 第36-37页 |
3 、 特色休闲商业街的建设 | 第37-39页 |
4 、 休闲空间的设计目标及专题节庆活动项目的引入 | 第39-41页 |
5 、 结语 | 第41页 |
(四) 结论 | 第41-42页 |
注释及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后记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