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页 |
一、 共同侵权行为的立法、判例的概况及比较 | 第10-14页 |
(一) 大陆法系的立法、判例概况 | 第10-13页 |
(二) 英美法系的立法、判例概况 | 第13-14页 |
二、 共同侵权制度的立法价值取向 | 第14-15页 |
(一) 以增加救济渠道为手段,体现对权利的保护 | 第14-15页 |
(二) 以分散社会风险为手段,确保对损害的充分填补 | 第15页 |
(三) 以加重每个侵权主体相对责任为手段,强化对侵权的预防 | 第15页 |
三、 共同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 | 第15-31页 |
(一) 关于共同侵权行为中“共同性”要件的主要学说 | 第16-20页 |
1 、主观共同说 | 第17-18页 |
2 、客观共同说 | 第18-19页 |
3 、折衷说 | 第19-20页 |
4 、分类说 | 第20页 |
(二) 对各学说的分析比较 | 第20-25页 |
(三) 共同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 | 第25-30页 |
1 、加害主体的复数性 | 第26页 |
2 、各加害主体应具有民事责任能力 | 第26页 |
3 、各加害主体有主观过错 | 第26-27页 |
4 、各加害主体的行为违法 | 第27页 |
5 、行为的关联共同性 | 第27-30页 |
(四) 共同危险行为与共同侵权行为 | 第30-31页 |
四、 共同侵权行为的效果 | 第31-38页 |
(一) 共同侵权民事责任的性质 | 第31-32页 |
(二) 共同侵权行为人对受害人的民事责任(即共同侵权责任的外部效力) | 第32-36页 |
1 、清偿 | 第33页 |
2 、免除 | 第33-35页 |
3 、请求、催告、起诉等主张权利的事由 | 第35-36页 |
4 、时效完成 | 第36页 |
(三) 共同侵权行为人之间的内部求偿关系(即共同侵权责任的内部效力) | 第36-38页 |
结束语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