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述 | 第1-10页 |
| 一、 生命权法律保护制度的历史及我国法律现状 | 第10-16页 |
| (一) 生命权法律保护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10-12页 |
| (二) 我国生命权保护的理论学说及立法现状 | 第12-16页 |
| 二、 构建死亡赔偿制度的前提假设--“死亡”本身是可赔偿性损害 | 第16-22页 |
| (一) 损害与可赔偿性损害 | 第16-18页 |
| (二) 损害与权利 | 第18-21页 |
| (三) 设立“生物学上的损害”赔偿的意义 | 第21-22页 |
| 三、 死亡赔偿制度之合理构建及相关问题 | 第22-46页 |
| (一) 请求权主体 | 第22-27页 |
| 1 、 请求权的行使是否以权利能力为要件 | 第25-26页 |
| 2 、 请求权的顺位 | 第26-27页 |
| 3 、 法定之外的第三人之损害赔偿请求权 | 第27页 |
| (二) 损害赔偿的原则 | 第27-31页 |
| 1 、 损益相抵 | 第28-29页 |
| 2 、 过失相抵 | 第29-31页 |
| (三) 损害赔偿之算定 | 第31-44页 |
| 1 、 财产损害赔偿 | 第31-38页 |
| 2 、 精神损害赔偿 | 第38-43页 |
| 3 、 生物学上之损害赔偿 | 第43-44页 |
| (四) 赔偿金的支付 | 第44-46页 |
| 四、 结语 | 第46-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第50页 |
| 声明 | 第50-51页 |
| 致谢 | 第51页 |